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PO文指出,魚類長期以來都被認為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還能促進大腦功能。不過,海洋污染的問題,讓魚類可能含有重金屬,人若食用長期累積在體內,對神經系統可能有害,不過,一項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顯示,即使在一定程度重金屬曝露上,魚類對老年人認知功能,仍是利大於弊。
李思賢指出,這項研究使用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 2011到2014)的數據,納入3123 位年逾60歲民眾,分析他們的魚類攝取頻率、飲食中的Omega-3脂肪酸含量,以血液中鉛、鎘、硒和甲基汞等重金屬的濃度。
李思賢指出,研究發現,每月至少吃 2 次魚的參與者,在所有認知測驗中表現都比完全不吃魚的人好。在回憶測驗中,每月吃2次魚的受試者平均得分,也比不吃魚組高,這代表即使只是每個月吃幾次魚,可能都對記憶力有幫助,即便是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屬曝露下,這種好處仍然存在。
要如何吃得聰明、避免重金屬的潛在風險?李思賢建議優先選擇低重金屬含量且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種,像是鮭魚、鯖魚、沙丁魚,而不是像鯊魚、旗魚這類重金屬含量較高的大型掠食魚類。每周2到3次適量食用魚類,能確保獲得足夠的營養,同時降低重金屬累積的風險。
無毒教母譚敦慈上《健康2.0》節目中表示,她基本上都吃小型魚,這是因為大型魚汞含量較高,至於大小該如何判斷其實很簡單,只要如手掌般大或放在盤子裡,看得到頭和尾,就可算是小型魚,另她也建議少吃魚皮,根據美國研究發現,鮭魚去皮煎,比起整塊帶皮煎,重金屬會減少40%。
※本文授權自中時新聞網,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