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失智臥床、失去溝通能力,只靠一條鼻胃管維持生命…醫嘆早做「這件事」:人生最後一哩路自己作主

她失智臥床、失去溝通能力,只靠一條鼻胃管維持生命…醫嘆早做「這件事」:人生最後一哩路自己作主

96歲的許奶奶是接受安寧居家醫療的臥床患者,老人家已不復昔日照片中熱情參與教會的年輕樣貌,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消瘦攣縮的身體及因失智而失去和摯愛兒女溝通的能力,只剩下一條維持生命的灌食鼻胃管……

奶奶70歲的大兒子,對母親沒有生活品質的長時間臥床感到傷心及不捨,詢問:「有什麼方式可以減少最後臥床的痛苦?先前聽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奶奶能否透過這種方式,拔除鼻胃管,不再灌食了呢?」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家醫科醫師王耀增指出,2016年通過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比起先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簽署的「拒絕心肺復甦術(DNR)」,將自主決定對象,從只有末期病人,擴大到包含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公告疾病。

 

只要符合上述任一條件就會遵循簽屬內容執行,不用擔心簽署之後就什麼醫療都不做。法案也將自主決定事項擴大為「維持生命治療」、「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因此是否接受鼻胃管等醫療處置,也能提前自主決定。

 

 

簽署醫療決定需具「完全行為能力」

 

自主決定的選擇除了接受或拒絕,還可以選擇限時嘗試治療或由醫療委任代理人決定。但要注意簽署的先決條件是本人必須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且經由「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門診說明解釋,立下書面之「預立醫療決定(AD)」,才能保障自主權利。

 

 

王耀增說,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過程中,會讓大家了解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概念:「自主」、「舒適」及「善終」,並尊重不同價值觀所做出不同的簽署決定。也引導家人或所愛之人互相分享想法,彼此了解所簽署的「預立醫療決定」,避免家人未來因抉擇「救與不救」的道德難題而產生痛苦。

 

回應大兒子的疑問,許奶奶已經失去行為能力,因此她無法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來決定是否使用鼻胃管,反而是大兒子自己適合去簽署。

 

移除鼻胃管≠斷食,不斷食也能善終!

 

停止灌食這件事情,則有許多需考量的因素,建議與醫療團隊好好溝通,暫時不建議自行貿然停止。

 

奇美醫院緩和醫療中心主任謝宛婷則在新書《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活得像自己:安寧照護的真義》中提到,減少與移除管路本來就是安寧照顧的基本原則,但減少或移除不是為了斷食,通常會這麼做的理由或情境有2個:

 

一個是病人已經瀕死,腸胃衰竭,無須再額外給予人工的營養,自然而然地不再進食。

 

另一個是病人的整體照護已經獲得了自然吃食的技巧,因此順應體況與病況,在想與家人同樂或是口欲來時,自在地品香小酌,而在不舒適與感到負擔時休息。

 

謝宛婷說,很多民眾把移除鼻胃管誤解為是「斷食善終」,其實斷食只是縮短餘命的消極選擇,而不是善終的必備歷程,「不斷食,當然也可以善終,而且比比皆是。」

 

王耀增則指出,奶奶接受安寧居家醫療,團隊會給予她適當的醫療及護理,減少身心靈不適;並鼓勵家人們好好地向奶奶表達心中的話,包含四道人生:「道歉、道愛、道謝、道別」。

 

他提醒,我們毋須等到最後才匆匆地做四道人生,可以更往前延伸到平時的生活:把想說的話,趁早與所愛的人們訴說;把自己的未來提早思考分享;將自主想法完成簽署,「死亡不是不可以談的議題,沒有提早預備,才最令人害怕。」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