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斷續痛2週,一照大腸鏡已「直腸癌4期」!解析「早期警訊」:常被誤診為痔瘡、腸躁症

肚子斷續痛2週,一照大腸鏡已「直腸癌4期」!解析「早期警訊」:常被誤診為痔瘡、腸躁症

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10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50歲前即確診,醫界稱之為「早發型大腸癌」。一般而言,若出現血便、糞便帶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悶脹或疼痛、排便不順等情形,常被誤以為是痔瘡或腸躁症等腸胃問題,從而延誤診斷,錯失治療時機,因此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十分重要。

 

一名47歲女性長期患有痔瘡,過去偶爾出現微量血便,已習以為常。然而某一天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下腹疼痛,時間長達2週,她並發現血便顏色與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變。她趁回診大腸直腸科時向醫師反映這些症狀,並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癌細胞已小區域轉移到肝臟,病程屬於第4期。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李營東指出,高位直腸癌是指發生於直腸近端的腫瘤,小區域肝臟轉移則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的局部區域,據醫學定義,當直腸癌出現遠端轉移,就屬於第4期。

 

慶幸的是,病人的肝臟轉移範圍較小,採用燒灼治療方式處理,而直腸腫瘤則透過微創手術完全清除,術後病人只有輕微的排便習慣改變,無需使用人工肛門,也沒有長期後遺症。由於病人發現得早,5年存活率仍可達7成以上,目前病人持續接受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尚未發現復發跡象。

 

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10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50歲前即確診,醫界稱之為「早發型大腸癌」。李營東說,多數早發型病人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這名病人因長期患有內痔,對血便變化較為敏感,才能及時察覺異常。

 

一般而言,若出現血便、糞便帶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悶脹或疼痛、排便不順等情形,常被誤以為是痔瘡或腸躁症等腸胃問題,從而延誤診斷,錯失治療時機。其實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早期大腸癌(第0~1期)診療的存活率高,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則不到2成,因此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十分重要。

 

 

2022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早發型腸癌並無單一明確成因,而是多重危險因子交錯所致。

 

對此,李營東表示,約有16%至25%的早發型病人與遺傳有關;此外,生活型態也是關鍵因素,包括長期攝取高脂飲食、過量紅肉、缺乏纖維等,都可能改變腸道菌相,使腸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提高癌變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時期若有肥胖情形,亦可能因代謝、荷爾蒙與腸道菌相變化,增加罹癌機率。

 

6個大腸癌危險因子:

 

1.肥胖

2.抽菸

3.久坐

4.缺乏運動

5.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家族病史

6.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

 

隨著大腸直腸癌年齡層下降,國健署自今(2025)年1月起,已將大腸癌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以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同時,健保局也擴大給付更進階的達文西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讓病人在降低經濟負擔的同時,獲得更精準的治療。李營東提醒,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無論是否有家族病史,都應留意腸道健康,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