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盡柑來遇見你》以韓國濟州島為背景,劇中男女主角梁寬植、吳愛純青梅竹馬一路相扶持,18、19歲當起小爸媽,陸續生下三個孩子,並以金、銀、銅排序命名。長女金明聰明靈巧,乘載著父母未竟的夢想,是家中希望所繫;么兒銅明在4歲時落海身亡,成為父母胸口永遠的破洞。
排行居中的次子銀明自然地被忽略,苦於父母偏心,想要贏得父母的肯定成為他的課題,為能賺錢贏過姐姐與人合夥,卻背上侵占竊盜罪名入獄,成長過程急於長大卻長不大。
有一幕,銀明被拘留,對前來探視的父母隔著鐵柵欄嚎哭:「偏心真的很不公平,不愛都比偏心好一點。少給一點愛真的很不公平。小孩就不會再成長了。」銀明喊出渴望被肯定、卻得不到的痛。
▲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探討親情議題,次子銀明夾在掌上明珠的姊姊、以及年幼驟逝的弟弟之間,拼命想證明自己去贏得父母肯定。(圖/Netflix FB)
我很能體會銀明那種渴望關愛,卻差手足一截的心情,那種差一咪咪的差距,在心裡面深深打樁,說不出的悶與痛。這理解來自於成長過程,我自己就是那不為父親所待見的老二,因為不敢承認自己想被疼愛,而表現出忤逆與衝撞。
當人深陷在求不得的痛苦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各種彆扭行為只會將彼此的關係弄得更糟,更加證明自己果然不被對方所重視。
偏心的感覺讓人覺得自己是「次級品」,並有一股難以言說的複雜情緒,這感覺並不好受,所以下意識地迴避。鑽研心理學之後,不得不直面自己內在深淵,強迫爬梳那一團複雜感受,經過這歷程我才辨識出,那一團感受裡有一部分是羞恥感,覺得自己不如人的丟臉。如太宰治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的存在荒涼。
接納自我,才真正「長大」
當年,我沒有像銀明那樣有開口的勇氣,我拒絕有那些拒絕不了的感受,只是無意識對抗父親,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想要袪除那些次級、不如人的感受。
直到中年讀研究所,大量探索原生家庭經驗,有機會徹底重新認識自己。我慣常在捷運通勤途中抓時間寫論文,一回寫到親職與親情。車過圓山站時內心一道防線潰堤,化成止不住的眼淚。顧不得如有聲音般偌大的淚珠落在鍵盤,會造成筆電短路,狂敲鍵盤想抓住那一瞬,哭到終點淡水站再折返。
我翹掉了那堂課,但我的生命在那一刻出現轉折:
我看到了,父親的限制。
我看到了,他盡他最大的所能,只是我無法體會。
我看到了,我以另一種方式被關照著。對於一個一直想衝撞的孩子,光是不要讓孩子撞到粉身碎骨,要費多大的勁。
往事歷歷,當有不同的視角逐漸浮現,天更寬,地更闊。與此同時,需要緊繃全身對抗的世界柔化了。
我原先以為這是一段與父親和解的過程,但漸漸體會,與自己的和解成分更多。先前求被無條件的接納而苦,但接納,得先來自於自己。
什麼是自我接納?接受只要如其所是,就夠了。如花燦爛,如葉凋零,都好,不用再對抗的我,終於「長大了」。
心疼的方式不同,在孩子眼中就是「偏心」
親情的拉扯,有許多困難來自於親子位置的不同,父母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如愛純與寬植用生命在愛孩子,愛純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但在孩子的控訴聲中理解到:「把最苦的部分留給自己,把最好的給了孩子,就是愛的證明。她沒想到,心疼的方式不同,落到孩子眼裡,就是遠與近,就是多與少。」
當有機會回頭審視的時候,會看到人在仰望父母、處於孺慕位置,任性想索討無條件的愛,想著那些得不到的東西,卻忽略掉所擁有的。銀明面對癌末命在旦夕的父親時,提到過去種種時說,「比金明,你更疼我」。他愧疚於自己「我只是記得我想記得的事」。
銀明從那一刻起,成為真正的大人了。
如果銀明能夠早一點體悟,父親不用為了保他而賣掉漁船,從船長變成工人;母親不用放棄合夥開餐廳的機會,只能擺攤幫人殺魚。如果能早一點體悟,他不用放棄學業,急著賺錢要贏過姐姐,人生的路會更平坦一些。
如果沒有覺察,苦盡還是苦,如果願意正視問題,就能真正走到療癒起點,苦味人生,就將回甘。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_林靜君
諮商心理師。
專長於伴侶治療、親密關係議題、中年議題、性議題,以溫暖、質樸、賦能的諮商風格,陪伴無數人及伴侶度過生活及生命難關。
新著作上市《以愛為名的童年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