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肉毒瘦「蘿蔔腿」?別白花錢還損健康老本!中年後拒絕肌少症,專家教你吃對動對、不跌倒

打肉毒瘦「蘿蔔腿」?別白花錢還損健康老本!中年後拒絕肌少症,專家教你吃對動對、不跌倒

許多愛美女性執著追求纖細美腿,把「蘿蔔腿」視為大敵,甚至不惜花大錢施打肉毒桿菌瘦小腿。但有整型醫師提醒「小腿(肌肉)是老本」,這樣做不僅荷包失血,還可能讓健康埋下隱憂。

美上美皮膚科醫師莊盈彥在臉書分享,門診中常有年輕女性要求施打肉毒瘦小腿,年齡最高的達40多歲,「這筆錢我真的賺不下去!」莊盈彥指出,東方社會長期以來迷信小腿越細越美,卻忽略肌肉的價值。其實,結實的小腿肌肉與勻稱線條,才能真正支撐身體,展現健康又自然的美感。

莊盈彥提醒,女性45歲後,雌激素開始下降、肌肉加速流失,更需要鍛鍊來維持下肢力量,讓肌肉厚實、有力。小腿肌肉是防跌、防失能的基礎,別為短暫的外觀犧牲健康。現在開始運動,把肌力練回來,這才是最划算的投資。

 

隨著年齡增長,是否發現自己或家中長輩走路變慢、手腳無力、提不動東西、容易跌倒,甚至體重悄悄減輕?你以為只是自然老化,卻可能是罹患「肌少症」的徵兆。

 

根據衛福部2021年統計,台灣65歲以上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高達7~10%的,與失智症相當,但8成患者完全沒病識感,直到跌倒、骨折才驚覺問題嚴重。

 

目錄

 

 

 

 

肌少症是什麼?比你想得更常見、更危險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種因「肌肉質量減少」及「肌力下降」所導致的問題。

 

身體肌肉量不足常與骨質疏鬆同時存在,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出現失能與生活品質不佳的問題,需要長期照顧,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帶來的健康挑戰不可輕忽。

 

肌少症五大徵兆:你中了幾項?

 

● 走路變慢:即使平地也走不快、無力感重。

 

● 手握力下降:提水壺、開罐頭、擰毛巾變得吃力。

 

● 上下樓困難:抬腳費力、常需扶手。

 

● 反覆跌倒:一年內兩次以上要特別警覺。

 

● 體重無故減輕:半年內下降5%以上。

 

肌少症四項N肌行為:不只老化,年輕人也可能中招

 

值得注意的是,肌少症不僅發生於老年人,年輕人若缺乏運動、營養攝取不均衡,或因減重過度節食,都可能導致肌肉流失。另外,像是肥胖型肌少症也值得關注:外觀體重正常甚至過重,但實際肌肉量不足、脂肪過多.就像A5和牛那樣,導致身體機能下降,相較於一般民眾,跌倒與慢性病風險都高出許多。

 

1、老化(因年齡老化造成的肌肉流失)

 

2、活動力下降(如久坐、長期臥床)

 

3、不當減重(節食、快速瘦身)

 

4、營養不良(蛋白質、維生素D不足,無法進食、吸收不良或藥物引起厭食等)

 

5、疾病(癌症、內分泌疾病、骨關節炎等)

 

 

三大自我檢測方式:早知道早預防

 

肌少症並非不可逆的老化結果,而是一種可以診斷並治療的疾病。醫學界通常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或雙能量X光骨密度儀(DXA)來測量肌肉量;此外,透過握力測試、坐起立測驗及行走速度檢查,評估患者的肌肉功能是否異常。

 

● 握力測試:男性低於26kg、女性低於18kg

 

● 起立坐下5次測試:超過12秒即為異常

 

● 行走速度:每秒 < 0.8公尺

 

● 肌肉質量指數(ASMI ):男性 ≦ 7.0 kg/m²,女性 ≦ 5.4 kg/m²

 

● 小腿圍測量:小腿最粗處的小腿圍長度,若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或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將小腿最粗處包圍,若小腿圍等於或小於指環圍即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預防肌少症:從「吃對+動對」做起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營養師郭師妙表示,很多人不知道,年紀越大,越要「吃對」,而不是吃少。65歲以上長者每日蛋白質需求比成人更高,但多數長輩怕膽固醇、不敢吃肉,導致營養攝取不足,肌肉就像銀行帳戶一樣,一天一天被「提領」光了。

 

像是很多人早餐常常只有稀飯和醬菜,蛋白質嚴重不足,建議可加入蛋花、豆漿或乳製品,提升營養密度,讓肌肉有原料可用,也讓身體更有力!

 

1、吃對營養

 

65歲以上長者每日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應達每公斤體重1.2公克以上。建議多攝取:

 

● 蛋白質:豆製品、魚、蛋、乳製品,盡量輪替、多元攝取,才不會吃膩又能補得夠

 

● 含維生素D食物(鮪魚、鮭魚、秋刀魚等富含油脂的魚類)以及牛奶、起司、蛋黃、乾香菇等;亦可維持充足的日照,幫助皮膚合成維生素D)

 

 

● 多樣化天然抗氧化物(維生素A、C、E,蔬果、茄紅素、花青素)

 

● 避免早餐只吃稀飯與醬菜,建議加入豆漿、蛋花、乳品等補充蛋白質。

 

2、做對運動

 

運動是預防肌少症的最佳良方。推薦方式如下:

 

● 肌力運動:有氧舞蹈、快走

 

● 阻抗訓練:啞鈴、舉重、仰臥起坐、彈力帶、伏地挺身

 

● 平衡訓練:太極、瑜伽

 

● 頻率建議:每週2~3次、每次20~30分鐘

 

建議長者由專業復健或物理治療師指導,避免運動傷害。

 

真實案例:別讓肌少症成為長輩失能關鍵

 

75歲李先生近半年走路變慢、提菜籃吃力,某日跌倒後檢查才發現肌肉量已嚴重不足,經由營養與復健介入後,體力逐步恢復。

 

成大醫院營養師指出:「很多長輩不是病倒,而是倒了才病。」跌倒的背後常是肌肉流失的警訊。

 

肌少症不是不可逆的老化結果,而是可以預防與治療的疾病。從今天開始,每一口吃對、每一步動對,就能守住健康不跌倒,讓自己與家人老得更有力,活得更有尊嚴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