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運氣賺的錢,憑實力賠回去!方向錯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甚至越努力越愚蠢

憑運氣賺的錢,憑實力賠回去!方向錯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甚至越努力越愚蠢

Nick 1977 年生屬龍 水瓶座、上海人

從事行業:印刷/資訊自動化

年銷售額: 1 億元

創業時間: 20 年

創業資金: 100 萬元

 

有些道理,跌到低谷才會領悟

 

我在單親家庭長大, 3歲時爸爸因病過世,媽媽一個人把我帶大,她給了我力所能及的物質保障和關愛。但我終究缺失了父愛。大概上國二的時候和男生打架,四、五個男生把我埋進沙坑、搧我巴掌,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刻骨銘心。痛哭之後,我好像一夜之間脫胎換骨,變得果敢、剛毅,不畏懼艱難;理解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我高中時理科成績很好,但骨子裡是文藝青年,喜歡寫寫文章,還曾投稿給《新民晚報》。當時的班導師覺得我文理兼備,就鼓勵我報考復旦新聞系,第二志願填了法律系。結果那年高考法律系、新聞系大熱門,還好我選了無條件分發,終於跨入復旦大門,進入哲學系。雖然當年入學時我對哲學一無所知,但4年的學習卻讓我受益匪淺。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再次選擇的話,我還是會首選哲學,哲學系給我的思維訓練讓我終身得益。它讓我看到世界上原來有這麼多的思考模式和解讀方法,有各種選擇,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每一個都有其合理的成分。

 

哲學教會我辯證問題,不極端、不偏激,因為世界是多元的。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會認知自然不同。對這個世界多一個角度觀察和理解,多一重層面的分析和解釋,你就會少一些盲點、少一些偏執。舉例來說,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完全一致的聲音,那就是好的嗎?恐怕大錯特錯。如果把壞人都抓光,剩下的都是好人嗎?可能會更恐怖。


我大學時是半工半讀,在3C用品店組裝電腦。當年一台有牌子的主機價格是4萬多元,可以買10平方公尺的上海房子,我負責組裝電腦,主機板、硬碟、顯卡讓客人隨意挑選、任意搭配,價格是7000塊。我每裝一台老闆會分我160元,好一點的就240元,一天下來最多能賺300元。所以當其他同學都還在為生計掙扎的時候,我一個月輕輕鬆鬆就能到手幾千元,這也讓我日後創業有了最早的資金基礎。

 

大四的時候,我下午沒事就泡在那裡,小老闆發現我裝的電腦賣得又貴又快,就讓我賣電腦,一台抽成300元。有時人家拿來電腦問怎麼沒有圖像顯示?其實是制式問題或設定問題,簡單除錯一下就好。但我看到書城裡有的小老闆跟客人說是顯卡壞了,然後把好的拆下來轉手賣掉,再裝上一個,另收一筆維修費,從客戶身上賺3遍錢。這種毫無商業道德的事情就在我眼前發生,我當時心想,如果跟這種沒底線的人競爭的話,怎麼打得過啊!

 

「 5根手指有長有短,才能握在一起」


畢業時我只投了4份履歷,最終進入第一個面試我的日商公司。雖然去打工了,但我一直懷著創業的念頭。日商文化古板,墨守成規、注重規則。但優點是不會犯錯、風險很低;缺點是執行力慢。但不得不承認,日本人的團隊意識特別強。這讓我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追求每個人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 5根手指伸出來恨不得能一樣長,這導致優秀的人才什麼都好,但優秀的人很難跟優秀的人合作,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

 

而事實上, 5根手指如果都一樣長的話,連握手都會很困難,想合作更是難上加難!而歐美和日本的教育維護個人特長,提倡差異化教育,不會因為一個人某些方面的欠缺就否定整個人,而每個人也能坦然面對自己的長處、短處,更願意與他人合──5根手指有長有短,才能好好地握在一起。

 

回過頭看,在日商工作的那幾年,我接受了完整的系統化職業訓練,這是非常必要的。但當時我年輕氣盛,很看不慣日商的一些形式主義:每天晨會、日報、週報,非常無聊,而且老闆也不一定會看;一句簡單的話當面說,能口頭談妥的事情非要發郵──「公司一切以郵件為準」,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所以說,人對世界的認知,跳不開自身的成長規律和生命週期。

 

我那時年輕,血氣方剛,只看到日商公司不合理的一面。直到多年以後,我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上百人的團隊後我才發現,我在要求員工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晨會、日報、週報,一切以郵件為準。公司在不同規模和不同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幾個人的小公司,可能是打感情牌,到了上百人、上千人、上萬人呢?老闆要想跟每個員工打聲招呼大概一天都說不完,所以必須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而郵件記錄是避免各部門互相推諉的最好辦法。

 

我所在的日商是做印表機、影印機設備的,我負責通路銷售。大家都知道,那個做相機和膠捲的柯達公司,在光學成像到數位化的技術革新中被淘汰了。印表機、影印機的技術路徑是一模一樣的,也在經歷從光學到數位化的轉變。

 

我打工時就在想,一張A4紙的成本算2塊錢,幫客戶列印出來收6元,但列印成本才4毛錢,這就是好幾倍的暴利。光學印刷時代,印量越大成本越小,但數位化時代,印1張和印1萬張,單張成本其實差不多,所以不管印量大小都可以接單。一個月印10萬張,就是10萬塊的收入,這是多好的生意模式啊。由於工作關係,我會到全國各地出差,幫經銷商培訓,就說起這個想法,沒想到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當時我的上司其實滿賞識我的,跟我說只要好好做,將來會發展得怎樣怎樣,給我畫了一個大餅。但無論他怎麼畫,也畫不到我心裡。後來接到一位雲南經銷商的電話,說要感謝我──他聽了我講的生意模式,真的在雲南開了一家圖文列印店, 3個月回本,輕鬆賺錢,說以後我來雲南玩,他全包──這簡直是「火上澆油」,我那顆不安分的心無論如何也關不住。


我找到當時上海灘數一數二的經銷商,他在1999年的時候年營業額就有3億多元,百腦匯、電腦城一個櫃位租金幾十萬,商場進門扶手電梯上來,位置最好的店鋪都是他租的,他做整批零售的生意,大部分3C品牌進駐上海都要找他,他佔據上海3C產品銷售通路的命脈。我找他談創業的事,他那時正在事業巔峰,如日中天。我們談了3個小時,他就說:「你去做吧。」他出資800萬、我出400萬,我就創業成立了公司。

 

「每天像開印鈔機的好日子,我過了四年」


2002年3月公司註冊, 7月我正式離職,有兩名員工比我更早進入公司。當時我創業的時間點很好,大股東奉行「最貴就是最好」的原則,投資設備時也是如此。我們去會展上採購印刷設備,繞了幾圈,看到一般設備標價都是400多萬,只有一台最貴,不算利息就要1440萬,其實我們也沒搞清楚這些機器之間有什麼區別,首付400萬就付出去了,並用融資租賃的形式每月還款近24萬元,一共要還60個月。


門市在武康路202號,斜對面就是巴金故居,旁邊是賀子珍別墅。當年的創業成本真的非常低啊,這樣的地段房租一個月只要8萬;員工薪資平均是每人每月6000元,加上綜合保險,一人288元,所以員工綜合成本不到8000元,我們起步就雇了十幾個人。


然後就一直在賠錢。到2004年底,資金流動最困難時,公司帳上只有16萬元。我都打算重新寫履歷了,當時年輕天不怕地不怕,覺得大不了就重新求職。撐到2005年,我大股東自己的公司也自顧不暇,我該何去何從?他提出3種方案: 1.我退出,他還我400萬; 2.他退出,我還他800萬; 3.公司賣掉。

 

 

我不服輸的個性驅使下,就選了第二種方案,但我沒錢。

 

當時我還沒結婚,向準岳父借了一大筆錢,又從親戚朋友那裡東湊西湊,湊出來200萬交給大股東,剩下的600萬分3年還清。大股東也很乾脆,沒有要求利息。自此,公司就剩下我一個人扛了。

 

一間公司失敗有各式各樣的原因,比如我們當時管理沒章法、品質不穩定、服務不到位、組織架構繁瑣、定價體系不合理……買設備也沒考慮到貴就意味著折舊高,機會成本高,因為我們不懂。但一個公司要發展,其實也不用面面俱到把所有都做好。拿放大鏡看任何一家公司,誰家不是千瘡百孔、四處漏風,但商業有一定的盈利邏輯,只要抓準、抓對一個點,就會起死回生。


我是看著京東做起來的,深刻明白在消費端打價格戰屢試不爽。我就做了一件事情──降價。 2005年初時,店裡的列印價格下降一半,我用當時最好的設備和最低的價格主打高端客群。店裡的成本每個月是固定的,就像計程車,交完抽成分用,剩下做多做少都是自己的。那就薄利多銷,雖然單張利潤低了,但多賣一張都是淨賺。這一招很有用,店裡生意一天天好起來。


真正的轉機是在2007年,金融業、製造業紛紛進入擴展週期。我所在的印刷行業只能算小山頭,頂多跟著喝湯,但也不得了。彷彿是一刹那間,「日進斗金」的夢境在我眼前實現了。我的印刷機就像是印鈔機,訂單多到來不及印,設備24小時運轉,我每天閉著眼睛數錢,一天能有幾十萬元的淨利,一年下來輕輕鬆鬆幾百萬。我嘗到甜頭,就想要擴張,買設備、招人馬、開新店……2009年我還投資建造自己的印刷工廠,工廠負責生產,做批發、走低價;門市做服務、做零售、賣高價……那時大環境欣欣向榮,我們也蒸蒸日上,這樣的好日子我過了4年。

 

我們形容人糊塗,會說「死也不知道是怎麼死的」,但說到創業,我是「贏也不知道怎麼贏的」。其實那時全世界比賽量化寬鬆,泡泡吹起來,幾千億的資金無處可去,洪水猛獸一樣氾濫成災,撿垃圾都能發財。這是趨勢,如果說我在其中發揮什麼作用,可能就是趕上生命週期,正值年輕天不怕地不怕,相信自己能摘星星、摘月亮,這樣的內心節拍剛好契合外部擴張的趨勢。


但當時不明白,我以為我是靠機器設備賺了錢,因為當時我的眼界只能看到印刷機像印鈔機一樣天天幫我賺錢。那既然是印鈔機,不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嗎?


「憑運氣賺的錢,憑實力賠回去」


於是我陷入創業路上的最大誤區:買設備。簡直像軍事競賽一樣,最初一千多萬已經是頂尖的專業設備了,後來一年又一年水漲船高,設備的計價單位從數百萬變成數千萬,我還是一樣不停想著要買!企業累計投資的固定資產有上億元。


2012年,我摸到創業生涯的高點後,就開始走下坡: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但利潤卻越來越低。我那幾年迷上旅遊和攝影,遊歷了很多國家。自己惰性越來越強,並寄望有人能協助管理,於是我又走入另一個誤區:高薪聘請職業經理人,然而忽視外部環境變化,又墨守原有的經營思維,指望別人會比自己更努力為我賺錢。有句話說:「憑運氣賺的錢,憑實力賠回去。」

 

2015年,我的姐夫回國設力創投基金,他本來是在美國創業,但由於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以及世界格局日益變化,他逐漸把重心放到中國。我跟他交流後,也看了不少專案,耳濡目染下開始學會用投資人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公司,終於有點開竅。


第一個發現就是我所在的印刷產業,其實並不完全是製造業,更多偏向服務業。純粹拚設備沒有出路,因為很多客戶根本不在乎你用什麼價位、什麼型號的機器,是租來還是買來的,他在乎的是他交給你的文件,你是否會快速、細緻地處理妥當,態度好不好、回應快不快、能不能按時交出成品、並有穩定的品質──注意,並非最好的品質。我這才回想到,生意最好的時候,公司有3個櫃台小姐,形象佳、口才好,客戶來店裡都會買東西給她們吃。


我當時沒搞懂影印店的賺錢邏輯,心思全花在設備上,還指望機器能吸引客戶,沒悟出有不少客戶是因服務而來。服務業的核心是人,我卻沒好好花心思在員工身上,沒有把人留住。


服務業,人是關鍵。我們去足浴店、理髮店,吸引我們的不是裝潢,是技師的手藝。硬體不致命的,人才是致命的,影印店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個發現是,印刷這個賽道的進入門檻和競爭模式已經完全改變。 2002年我剛創業的時候,我們花1200多萬買一台機器,當時靜安寺楓景苑的房價每平方公尺才5萬元,也就是全額買下上海黃金地段的大戶型也不用600萬元,我一台機器的價錢可以買下幾套楓景苑,全上海這樣的機器只有5台,所以競爭很少。到了2017年,楓景苑的房價已經將近每平方公尺40萬元,一間房子就要4千萬,我們最好的設備也不過4千萬,二手的只值8百萬,幾台設備換不來一間好房子。你可能看到的是房價變貴,但換另一個角度看,是不是設備相對不值錢、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降低、競爭加劇了?

 

我又聯想到當年一起合夥入股的大股東,逐漸明白他當年是怎麼贏的又是怎麼輸的。他當年以規模取勝:大品牌商都有帳期,結算前有45至60天,甚至90天的時間差,所以可以用很小的資金撬動巨大的進貨量;銷售端70%的貨他是可以賠錢賣的,就是要砸市場、做大規模,比如進貨價是100元,他以97元的價格賣出去,但必須現金結算;還有20%的貨接近成本賣,只有低毛利,多少賺一點但要快速回籠資金,讓他的客群可以更快累積、銷量更大。等他規模做大,佔據上海銷售通路的壟斷地位,又可以和廠商談更長的帳期和更低的進貨價格,擁有更大的現金流。


其實,後面京東等電商的盈利模式就類似這樣,只不過當年他走的是實體通路,京東走的是線上平台。歷史不能倒退,實體店的沒落是無法阻擋的命運。 2010年之後,先是有美國巨頭史泰博收購OA365進入中國,後有新蛋、京東的快速崛起。電商沒有店鋪成本,品牌容納度更廣,又有資本投入不斷燒錢補貼,實體通路就被消滅了。大股東的銷售規模迅速萎縮,規模沒了就什麼都沒了。這個賽道變了,在時代的巨輪面前,毫無招架之力,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第三個發現是,老闆解決不了的事情,怎麼能指望職業經理人能做好呢?如果真的能解決好,那應該把人家當成合夥人而不是職業經理人,邏輯是不同的。職業經理人其實是員工心態,他賺的是老闆的錢。合夥人才是老闆心態,他會想辦法去賺市場的錢跟老闆分。外企/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制度背後,有成熟的業務模式和嚴密的組織架構支撐,產業空間足夠大、市場足夠大、利潤足夠大、業務模組化,不同業務由專業的職業經理人看守一塊,一個公司有一大批職業經理人看守,一個蘿蔔一個坑,他們只會幫老闆解決一部分已經搞清楚的事情。而掌握不了核心資源的老闆,怎麼能指望靠一、兩個職業經理人解決連老闆都解決不了的事情呢?


「我徹底改變老闆和員工的關係」


創業就像升級打怪一樣,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難度的怪物,打到最後都會回到人身上,人的管理才是最難的。光腳的、穿鞋的、愛吃酸的、愛吃辣的,千奇百怪,那些大富大貴的老闆一定跨過了關於人的這道關卡。馬雲為什麼成功?網路上有支影片大致解說道:馬雲不懂技術也不懂業務,就是想辦法讓聰明人跟聰明人一起合作,為了同一個目標奮鬥。這就是馬雲的過人之處,我就曾經在這道關卡失敗了。

 

早期我喜歡聰明的員工,覺得他們擅長做事。但聰明的員工可遇不可求,而且聰明的員工腦筋靈活,你再怎麼安撫籠絡,也不容易長期留住,就像當年我的上司留不住我一樣。而資質平平的員工,有時把我氣得咬牙切齒。很簡單的事情,講一遍、講兩遍、講好幾遍,都可能學不會、做不好。但事實上,有些職位就是需要這些員工反反覆覆、按部就班地運作。用人因職位而異、取長補短,不同的人才要用不同的模式去發展,其實這是創業者很難學會的。


後來,我有了點投資知識,看過不少專案後,慢慢開始覺悟:企業經營到一定程度跟投資的道理是一樣的,與其讓員工覺得是老闆發薪水,還不如讓他們覺得是他們分錢給老闆。老闆提供各種資源,員工努力工作賺錢,兩者必須互為依賴、互有價值。在利益分配上,員工比例要高但基數小;老闆比例要低但基數大。於是我開始從商業模式上轉型,建立企業內部投資人制度。

 

我把原本很龐雜的公司先切割,根據業務範圍分成一個個小公司、小工廠,產銷分離、獨立結算,每一塊的業務屬性相對簡單且便於管理,但各個單位又相互交織、互有需要。我還在外部投資一些關聯企業,補充整個市場的戰略資源。就這樣,我逐步把我的公司分掉了,每一塊交由我選拔的人員營運,他們出資或用利潤買股,我逐步持有30%、最多不超過五成的股份。然後就是我從員工那裡領抽成費用,景氣好時多分我一點,景氣不好時少分我一點。

 

現在的我不能說已經解脫,但從容許多。公司有了好多老闆來打理,每一塊是他們每個人的事業,規模雖小卻香,也比我盡心有餘。我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看看外部專案,用更開闊的視野、更放鬆的心態,去研究、摸索轉型。


我的員工有時開玩笑說:「老闆老了,退縮了。」這不是我的錯,這是我的荷爾蒙在作怪。我們別跟時間較勁,別跟生命週期較勁。我要是還跟年輕人一樣去拚體力,不是找死嗎?創業的路上,一定要想清楚:你在什麼賽道上,你在與誰競爭,應該拿什麼去拚,你能拿什麼去拚。

 

該拚體力的時候拚體力,該拚資本的時候拚資本,該拚天賦的時候拚天賦,該拚人脈的時候拚人脈,該拚腦力的時候拚腦力,該拚格局的時候拚格局,不能以奮鬥、努力的名義瞎拚。我常常發的一個動態貼圖是一群荷槍實彈的士兵要破門而入,為首的士兵用腳踹門,拚命往裡面踹,門怎麼也開不了;後面的士兵走上前,用手輕輕向外一拉門把,門就開了。


方向錯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甚至越努力越愚蠢。在拚天賦的賽道上,你拚多少汗水都沒用;同樣的道理,該拚格局的時候你去拚資本,就是燒錢。比如當年的我,在該拚膽量的時候我剛好血氣方剛,於是賺錢了,但該拚服務的時候我卻砸錢拚設備,結果又賠回去了!?所以,如果今天叫我重新創業,面臨這些選擇題,我首先不會去拚體力,因為拚不過;我也不會去拚創新思維,因為拚不過90後、 00後;我可能會去拚人脈、拚商業視野和格局、拚資金規模;但在賽道的選擇上,我不會再選擇商業印刷這個賽道了,這個賽道太短,一眼就看見天花板,而且它從來不算是剛性需求,以後更不會是。

 

所以,我非常想跟創業者分享的是,人生中有兩種關係很難逾越:一是內部的個人認知能力和內心節奏,你跳不開生命中的成長規律;二是外部的,就是你選擇的賽道及方向。如果內外兩者合拍,則所向披靡;如果兩者錯配,又不能及時醒悟,則奔向失敗,這算是一個曾經跌進低谷的人的一點經驗吧。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那些創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20位創業者的故事告訴你,這些道理不要等當了老闆才懂!》橙實文化出版,達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