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祝福不包含憂慮
有沒有想過,我們對他人的祝賀詞,表面上是期許,但也隱藏著對對方的擔憂,例如:身體欠安的人,我們祝福他早日康復,心靈憂鬱的人,我們祝福他喜樂平安,對於年事已高的長輩,祝福他身體健康,苦讀備戰的考生,祝福他金榜題名,尚年幼無知的孩童,祝他更懂事、快快長大。
這原是無可厚非,因為人如同塵土,渺小又軟弱,面對我們沒有能力掌握的事情,只能任由其發展,但因為關心,總想著多做點什麼幫上忙,那就至少給予誠摯的祝福吧!
聖經上有句話這麼說:「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神有能力掌管一切,能賜下全然的祝褔,但從人而來的祝褔往往潛藏著憂慮,如果我們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不成為他人的煩惱,那麼別人對我們的祝福是否就能去除憂慮的層面呢?
把自己過好的第一步是「傾聽自己」
問問自己:「你還好嗎?」是照顧自己的第一步,也許可分為家庭、工作、個人三方面來思考,你幫自己各方面打幾分?你滿意現況嗎?有沒有失衡呢?有需要加強或減少哪一方面嗎?你過得好嗎?
如果還是不知道從哪裡傾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不妨從「整理」開始吧!
我們都知道心理會影響生理,心理如果有鬱悶煩躁的症狀,會在身體上呈現,這是由內而外的,需要專業的心理師、醫師的診斷,或是自我的消化吸收才能慢慢改善,然而外在的環境也相對會影響到身體,進而影響心理狀況。
既然內在不容易改變,倒不如先從外在環境著手,藉由所處環境的改善,讓身體恢復元氣,也讓心情不再煩躁,這也是《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小姐曾經提過的概念,藉由構築居住空間理想的樣子,一步一步讓身處其中的你,也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整理物品時,不只重新整頓居住空間,也一併整理了時間和人際。囤積越多的物品是什麼,你的焦慮就是什麼。用過多的物品來檢視自己內心不安的根源,有些是階段性的焦慮,比如疫情期間,大部分的人都會囤積口罩和消毒用品,因為那時期的焦慮來自於病毒傳播的迅速,還有對染疫的恐懼,而疫情過後,相信大部分的人只會備妥適當數量的防疫用品,不會過度囤積,也代表此時的焦慮已經解除了。
同理可證,檢視自己過多的物品是什麼類別,即可知道自己目前的焦慮是什麼?照顧自己的方法是尋找積極解除此焦慮的管道,而非用囤積物品來掩飾或逃避內心的不安,比如過度囤積保養品、衣服,可能是對容貌的焦慮與缺乏自信;過度囤積營養品、精油或成藥,可能是對健康的焦慮;過度囤積孩子的玩具、繪本或教具,可能是對教養孩子的迷惘產生焦慮;適度的焦慮可以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因此一般人都會適度的購買、累積這些物品,然而數量若超過經濟上或空間管理上的負荷,也就顯示必須從減少囤積開始,進而認清囤積背後的焦慮,所以整理物品的同時,也照顧了身體與心靈,檢視自己的時間、金錢花在哪裡,也同時了解自己重視的、需要的、缺乏的是什麼。
洞悉身邊的美麗事物
「整理」也能同時提升洞察力,用心關注身旁的人事物,你會發現生活中平凡卻又可貴的美,陽光下,微風吹拂過洗淨後散發清香的衣服;爐子上,美麗的鑄鐵鍋冒出滾燙的白煙,辛勤地燉煮的美味佳餚;撿起垃圾紙屑、排好櫃子上的每個杯子、打開掃地機器人、聽著洗碗機清洗的聲音,這一切都是這麼的平凡,卻也是這麼的有秩序,讓人心底揚起陣陣幸福的感受,平靜又自在。
「發現美」、「感受美」,進而「創造美」,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技巧,也不是虛無飄渺的心靈雞湯,無論你身處在什麼空間,用心地觀察它、整頓它,美麗的事物就在不遠處。
把自己過好就是對身邊的人的祝福
所以說,「把自己過好」並不一定要吃昂貴大餐、買名牌犒賞自己,從整理的過程中,了解自己、關心自己,用整頓後全新的樣貌,款待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的存在成為身邊人的祝福,讓別人想到你的時候,感到幸福、感到溫暖,讓別人的祝福成真,不是因為焦慮而祝福,而是心之所向。
(本文摘自《整理是愛的語言:整理不是丟棄,而是給予;將多的釋出,把愛留下,讓家變成愛的容器》幸福文化出版,吳敏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