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準!姊弟感情比兄妹好、老二是「旁觀者」…兄弟姊妹心理學:「在家排行」如何影響個性與人生?

超準!姊弟感情比兄妹好、老二是「旁觀者」…兄弟姊妹心理學:「在家排行」如何影響個性與人生?

編按:你是家中的老大、老二、老么?還是獨生子女或雙胞胎?「在家排行」與「家庭角色」,為我們帶來什麼影響?以下這些描述,是否讓你看見自己的影子?或是想起某個熟悉的人?

【身為老大】

從小背負各種期待,學會忍耐與扛責任,通常是師長眼中的好孩子、乖學生。看似是家中的「英雄/英雌」,其實是長期自我壓抑的「犧牲者」。

【身為老么】

自小備受寵愛,是家人眼裡永遠長不大的「小可愛」。時而任性,時而依賴;面對挑戰容易退縮,難以展現領導力。

【身為中間孩子】

夾在老大與老么之間,總覺得自己沒什麼存在感,於是學會獨立,成為「旁觀者」。這份堅強與灑脫,讓你在團隊中傾向與大家保持一定距離。

【身為兄弟檔】

在男人堆中成長,容易對女性抱持某些幻想,例如「女生房間都很乾淨」、「睡覺時都穿可愛的睡衣」、「身上都香香的」(???)。

【有弟弟的姊姊】

一邊照顧弟弟,一邊把他當「家僕」(?)使喚。進入感情後可能不自覺太過強勢,讓另一半感到壓力。全心全意的付出,卻換不來對等的回報……

【有姊姊的弟弟】

在姊姊的「調教」下,與女性相處輕鬆自如,身邊不乏女閨密。但是否被當成「男人」看待,就很難說了……

看似平凡的兄弟姊妹關係,其實是一段與生俱來的競爭關係。它悄悄形塑出我們的性格,也深深影響著工作與感情,讓我們面對同事、伴侶時,總會不自覺重現兒時的兄弟姊妹角色。

 

兄弟姊妹對我們帶來多大的影響?

 

當我們要深入解讀某個人的人際關係時,背後都受三個因素深深影響,也就是「親子關係」、「青春期的人際關係」,以及「兄弟姊妹關係」。

 

親子關係和青春期的人際關係會成為「上下關係」的基礎。以下讓我用較好理解的公司組織為例來說明。

 

與上司的關係經常來自親子關係的投射。假設有位男性進到諮商室,提到自己老是與男主管發生衝突,我應該會立刻問他:「你以前跟父親的關係如何?」

 

與職場前輩、後輩的關係,則大多受青春期的人際關係影響。因此,對於無法與前後輩建立良好關係的人,我會問:「你國高中時期跟學長(姊)、學弟(妹)的關係如何?」

 

那麼,兄弟姊妹關係的影響又是在哪個層面呢?

 

長大後仍繼承兒時角色:兄弟姊妹是「平輩關係」的基石

 

如果說親子關係是「上下關係」的基礎,那麼兄弟姊妹關係就是「平輩關係」的基礎。

 

各位可以試著回想國高中時期的朋友。那些擔任班長、在學校活動中扮演領導者的「可靠同學」,是不是大多是老大(哥哥、姊姊)呢?而班上負責炒熱氣氛、為大家帶來歡笑的同學,是不是大多是老么呢?

 

這些擔任領導者的哥哥姊姊,往後無論是在自己組成的家庭,或是進入職場,大多仍持續扮演領導者的角色。而受眾人喜愛的老么來到職場環境,也大多持續扮演讓氣氛和諧的開心果角色。

 

當然不會百分之百都是如此,但常見情況是,老大因為個性穩重而擔任要角,老么則因為討喜而人見人愛。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一路繼承小時候在原生家庭裡的角色,直到出社會也扮演得維妙維肖。

 

背負父母期待於一身的老大:從集萬千寵愛到心碎

 

老大如同字面意思,就是第一個小孩。父母面對老大,總是繃緊神經在處理育兒大小事,不論餵奶或換尿布都是未曾有過的體驗。

 

老大如同字面意思,就是第一個小孩。父母面對老大,總是繃緊神經在處理育兒大小事,不論餵奶或換尿布都是未曾有過的體驗。

 

哪個牌子的尿布比較好、什麼時候要讓孩子斷奶,這些都是經過再三思量,一步步嘗試錯誤,再度挑戰。看到寶寶哭個不停,就會擔心「是不是哪裡不舒服」,萬一真的身體不舒服,便立刻飛奔去醫院。

 

即使孩子稍微長大,這樣無微不至的育兒方式也絲毫沒有改變。不論是第一次帶孩子去公園玩、打預防針、上幼稚園、學才藝,或買上小學的書包,所有與孩子有關的事對父母來說都是第一次,慎重一點也是當然。

 

父母的愛與高期待,讓老大養成「模範生」性格

 

養育老大時,父母不但凡事小心翼翼,也毫無保留傾注了所有的愛。然而,正因為父母總是繃緊神經,容易對孩子過度保護。受到這樣的影響,老大通常會培養出神經質的個性。

 

父母灌注自己所有的愛雖然是好事,但同時也給予了很高的期待,容易讓孩子認為自己必須回應父母的期待,因而長成好孩子、模範生。

 

老大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緊密,有時甚至過於緊密,成為「媽寶」、「爸寶」般的親子關係。這當然還牽涉到夫妻感情、家中經濟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論。

 

不過,確實有許多這樣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或干涉,即使長大成人也無法獨立自主。

 

家裡是獨生子女的話,基本上故事就到此結束。下有弟妹的讀者則還有後續發展。

 

弟妹的出生讓兄姊極度心碎!人生首次大失戀

 

當老大正享受著「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生活時,老二出生了,這會使他(她)體會到極度的心碎。因為父母把過去對自己的關注,一口氣轉移到老二身上。

 

等到年紀再長一點,老大才能理解「小的就是得費心照顧」。如果和弟妹歲數相差較多(約五歲以上),打擊可能小一點;相對的,年紀相差愈小,愈會感覺父母對自己的愛從一百變成零,因而深受打擊。

 

這時,老大會試圖讓父母的愛再度回到自己身上。

 

首先他們採取的策略是:「當個不讓人費心的孩子,媽媽就會誇獎我」,包括幫忙做家事、自己的事盡量自己來、做任何決定前會先觀察母親的反應。

 

當然,這些行為並非發自內心主動想做,而是父母只在意弟妹(雖然這是老大的一廂情願),自己只能當個好孩子來奪得關注。

 

這種心碎的感受堪稱「人生首次大失戀」,老大所承受的就是如此巨大的痛苦。

 

「你是哥哥/姊姊了」老大學會忍耐與壓抑自我

 

即使父母自認對老大和老二都付出同等程度的關愛,但實際上,面對還需要把屎把尿的老二,只好叫老大自己堅強點。

 

即使父母自認對老大和老二都付出同等程度的關愛,但實際上,面對還需要把屎把尿的老二,只好叫老大自己堅強點。

 

「妳是姊姊了,這點事情可以自己做好吧?」

「你是哥哥了,不要欺負妹妹!」

「妳是姊姊了,東西要讓給弟弟!」

「你是哥哥了,要學會忍耐。」

 

很多人小時候都被說過「妳是姊姊了」、「你是哥哥了」這種話吧。

 

於是,長子長女們開始學會忍耐,不敢任性。最後,他們愈來愈「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或認為「只要爸媽喜歡,什麼都好」,也可能變得同情心氾濫。

 

這種想法一旦根深柢固,多數人就會選擇走上父母期望的道路,直到長大後才驚覺「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因而來找我諮商。

 

從這樣的案例可知,人生課題除了可以從親子關係切入外,弟妹的存在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手足競爭的心理戰:老二的模仿與罪惡感

 

手足競爭的心理戰:老二的模仿與罪惡感

 

接下來讓我們把焦點轉向老二。老二來到家裡時,已經有了老大這個強勁對手。從老大身上奪走父母的愛,是老二從小就有的經驗,有些人甚至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

 

老二雖然成功把父母對老大的愛轉移到自己身上,但絕不可能得到老大所經歷的所有關愛。

 

尤其是年齡相近的手足,老大也還需要父母照顧,老二即使能得到五十分的愛,距離一百分仍然遙不可及。

 

因此,老二會對老大產生強烈的競爭意識。為了爭奪父母的愛,不論老大做什麼,老二都要模仿,也會搶對方的東西。

 

比如弟弟搶走哥哥的玩具,兩人開始吵架,母親介入排解紛爭,這種稀鬆平常的景象正是出自上述心理。

 

愈演愈烈的兄弟爭吵:父母偏袒引發的深層嫌隙

 

在這種情況,媽媽要是說出「你年紀比較大,要讓給弟弟」,不僅會讓哥哥內心受傷,更會使他對弟弟懷恨在心。弟弟則是因為吵贏了,抱持著優越感。

 

於是,體型較高大的哥哥開始在母親看不見的地方報復弟弟。有媽媽撐腰的弟弟一旦被欺負就會立刻向母親告狀,最後又是哥哥被罵。

 

這種爭吵在日常生活裡愈演愈烈。因此,年齡相近的兄弟經常一路爭吵,直到小學高年級才稍微平息。

 

擺脫手足競爭:父母平等對待,培養兄弟姊妹和睦關係

 

擺脫手足競爭:父母平等對待,培養兄弟姊妹和睦關係

 

近來,愈來愈多母親遇到這種狀況時,會先問「發生什麼事」,再分別聽兄弟兩人的說法。這樣的處理方式能讓兄弟倆知道媽媽不會偏袒哪一方,而是公平對待兩人。

 

如此一來,哥哥可以拿回自己的玩具,弟弟也能學會好好拜託哥哥「我也想玩那個」,培養出和睦的兄弟關係。

 

此外,老大因為是家裡最大的孩子,容易培養出很會照顧人的特質,也傾向凡事不與人爭,抱持和平主義,和任何人都維持良好關係。

 

因此在許多家庭裡,通常是老二性格大剌剌、不拘小節,老大則偏沉穩溫柔。長大後,便各自成為「遇到事情就向姊姊求助的弟弟」、「整天幫不按牌理出牌的妹妹善後的哥哥」。

 

姊弟感情比兄妹更好?姊姊主導、弟弟配合的獨特關係

 

 

就像妹妹總是跟在哥哥身後一樣,姊弟檔中的弟弟小時候也是緊緊跟著姊姊,圍繞在她身邊。

 

然而,主導權始終在姊姊手中,所以玩的遊戲都是姊姊喜歡的類型,很少有激烈活動。

 

例如玩扮家家酒,弟弟總是被分配到「小嬰兒」或「爸爸」的角色,雖然心裡覺得怪怪的,但還是照著姊姊指示扮演。

 

看漫畫時也會陪姊姊看少女漫畫,久而久之,姊弟倆的興趣愈來愈相似。

 

在我的諮商個案中,有位女性和弟弟感情非常要好,長大後還會一起逛街、看電影,就像無話不談的閨密。

 

這讓我想起日本有句俗話:「一姬二太郎」,意指第一胎是女孩通常比較好養,接下來再生男孩就好。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姊弟關係,才有了這句俗話。

 

姊姊一定會「照顧」弟弟,不論這種照顧是好是壞。弟弟也會崇拜姊姊,並且配合她。總的來說,兩人能建立起良好關係。

 

我之前提到兄妹檔長大後大多會拉開距離,姊弟檔則恰恰相反,距離愈來愈近。

 

作者簡介_根本裕幸(Nemoto Hiroyuki)

諮商心理師。三兄妹(兄×妹×妹)中的兄。

1972年9月6日生於靜岡縣濱松市。2000年成為專業心理師,迄今已累積超過一萬五千件諮商經驗。2001年協助創立日本最大諮商網站「諮商服務」(Counseling Service),並連續十四年參與企畫和營運。

2015年3月獨立,成為自由心理師,同時擔任講師與作家。目前除了主要於東京、大阪舉辦研討會和課程,亦拓展至名古屋、福岡、札幌、仙台、廣島、那霸等地,探討伴侶關係與生涯規畫兩大議題。諮商主題則涵蓋戀愛、婚姻、夫妻關係、職場人際關係、家庭與育兒等面向。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兄弟姊妹心理學:用「在家排行」×「家庭角色」解鎖人生的種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