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死黨到老後鄰居!5摯友一起蓋新家、陪彼此變老,重新定義「家」:住得好,住到老

從高中死黨到老後鄰居!5摯友一起蓋新家、陪彼此變老,重新定義「家」:住得好,住到老

他們曾是高中死黨,年少時一起玩鬧、談夢想,出了社會後各奔東西,直到其中一人陷入憂鬱,才又把彼此拉回生命中。從每週輪流探望,到重新拾起友情的重量,五個家庭決定做一件瘋狂卻真摯的事──一起蓋一棟樓,陪伴彼此的孩子長大,也照顧彼此的長輩老去。

這群沒有血緣的家人,把友情活成了家的模樣,不只蓋了一棟住得好、也住到老的房子,更重新定義了「家」的樣子。

 

「五根」是五個高中死黨合蓋的家,其中一位是我的攝影老友王正毅。早在二〇一二年,他與朋友就展開合蓋同住的計畫,但畢竟是五個家庭組成的家,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心力也比蓋一個家還多。直到二〇一八年,才正式完工入住。

 

當時,他們才都四十多歲,這將會是他們後半輩子的家,他們決定共同老去,這也意味著,彼此將一同走過後半生的喜怒哀樂

 

共患難後感情更堅定,決定合蓋共同的家

 

我一直以為,朋友相約合蓋房子,通常是想要「有福同享」。原來,也有曾經因「有難同當」而決定住在一起的案例。

 

在高中時期,正毅與其他四個同學(接下來暫稱A、B、C、D)成為死黨,放學、週末也常常膩在一起,直到出社會,彼此各忙事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聯繫。

 

直到三十多歲,A同學因心理低潮、出現嚴重憂鬱症狀。「當時滿嚴重的、差點失去了一個朋友。為此,我們決定每週都選一兩天到他家聚會。」即使大家工作忙碌,仍幾乎每週都全到,久而久之反而成為令人期待的好友聚會。「高中的時候就常常飲酒作樂,相隔快二十年,這次我們可說是『更密集的飮酒作樂』了!」正毅笑稱。

 

我也曾陪伴憂鬱症的朋友,但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很容易產生無力感。相較之下,群體支援可以輪番上陣、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解法。

 

在大家堅持不懈的陪伴下,A同學漸漸走出陰霾,而五個人的死黨魂也被喚醒,開始有了「乾脆合蓋一間房子」的想法。當時B同學在財務上較吃緊,不足的部份先由其他同學代墊,大家以「勿忘初衷、一個都不能少,就是要住在一起」的決心、正式執行了蓋房子的夢想。

 

正毅跟我提這件事的同一時期,我也聽聞另一組好友想合蓋集村。他們雖然也是培養多年的情誼,但過程是一起享樂出遊,彼此看到的都是較美好的一面。有趣的是,集村這組最後反而沒蓋成。有趣的是,也許眞的要「先苦」才能「後甘」吧。

 

TIPS:好友一起蓋房子的條件

 

●年紀及價值觀相仿

 

●經濟條件差不多

 

●有協調全局的人(類似主委)

 

●不計較、不理所當然

 

●瞭解並尊重彼此的界

 

誰當窗口?住幾樓?產權怎麼分?

 

就這樣,在二○一二年達成共識後,大家就開始邊討論邊找建築師。為了避免談設計的時候天馬行空,他們把蓋完整棟的總營造費用限制在四千萬,每戶再按坪數比例去分攤。

 

一開始他們的想法是每戶設計成樓中樓、並設計成地下停車場。結果建照申請過後,「營造商認為基地太小、挖地下停車場也不合成本,沒人願意接手施工。」於是只好進行第二次討論,把停車場規劃在基地圍牆內。

 

「我們共有八台車。考量到一樓從窗戶看出去、如果都是車,視覺感受不佳。所以停車場只停六台,在房子的另外一側,還規劃小停車區可停兩台。」第二次建照的設計順利找到營造商,在二○一六年二月動工,並於二○一八年底完工入住。

 

在施工階段,廠商有許多繁雜細項須跟屋主確認,不可能每戶一一核對,「我們五戶固定在週末開會、把該週進度定案,五戶都定案之後再推派窗口(A同學的老婆)與廠商溝通。過程中,很耗費心力、偶爾也會陷入迷茫、甚至想放棄。」正毅說,「但最重要的是住在一起,其他一切都好說,這是我們堅持到底的力量。」

 

我問他們,誰住幾樓要怎麼分配?抽到頂樓不是最熱嗎?

 

「剛好有同學想要頂樓,我們先抽籤、再互換,換完每戶都滿滿意的。」至於產權,就當成公寓的方式,每層樓都有自己的獨立產權、土地也是均分為五份,未來都可單獨買賣。此外,整棟設計有電梯也全室無障礙,每戶只要月繳一千一百元左右的管理費,作為電梯保養及公用水電支出。

 

▲1樓。即使在同一棟,一到五樓的格局也不盡然相同,客廳風格也截然不同。(圖/原點出版社提供)

 

▲2樓。即使在同一棟,一到五樓的格局也不盡然相同,客廳風格也截然不同。(圖/原點出版社提供)

 

▲3樓。即使在同一棟,一到五樓的格局也不盡然相同,客廳風格也截然不同。(圖/原點出版社提供)

 

▲4樓。即使在同一棟,一到五樓的格局也不盡然相同,客廳風格也截然不同。(圖/原點出版社提供)

 

▲5樓。即使在同一棟,一到五樓的格局也不盡然相同,客廳風格也截然不同。(圖/原點出版社提供)

 

一起吃飯,願意成為彼此的幫手

 

我很好奇,長期跟其他家庭這麼密切、會犧牲掉隱私與自己的時間嗎?

 

正毅說:「其實不會覺得犧牲耶,我們就很自然,也不會每天都膩在一起。」、「前一天如果聚會太嗨,隔天大家就會很安靜。」

 

慢慢地,住同一棟的好處開始浮現,是關於一起吃飯這件事:「我們三樓是日常廚、五樓是大廚。平日到三樓吃晚餐、週末到五樓吃大餐,食材費用均攤。」大家還會在主廚做菜時 幫忙洗菜挑菜,等主廚上完菜都坐定位了才開動。

 

我觀察到他們都有彼此的家門密碼,「雖然互相告知密碼,但不會隨意進入、都會先傳訊息告知。」而這樣的互信竟解除了一次危機,三樓的同學說:「有天一樓的C同學出差,只剩年長的母親在家。我跟四樓朋友搭電梯下樓準備要出門,習慣性的從窗外看一下阿嬤的動靜、結果發現她倒在地上,立刻衝進去救她。」好在阿嬤很快清醒,她是不小心摔跤昏倒,送醫檢查後並無大礙。

 

五戶之中,有一戶只有夫妻倆人,另一戶是夫妻跟母親住,另外三戶都有小孩,其中又有兩戶的孩子還小、需要大人照顧。如果家長臨時需要外出或「喘息服務」,只要在line群組裡問一下,很快就能找到支援。

 

「自從住在一起後,覺得生活過得太充實了。」五樓的D同學說,「現在我們的關係更像是沒有血緣的家人,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商量。未來孩子長大離巢後,還有老同學們在。」

 

延伸閱讀:
退休後原只剩膝退化、當照顧者、沒朋友,住這後超想住到人生最後!楊寧茵:共生社區讓她不是孤島

 

住得好,住到老

 

目前我看過有兩組約好一起蓋房子,採用一層一戶的案例,一個是台東四姊妹、一個是本案的基隆五同學。有趣的是,兩案的模式不盡相同,卻都找到和樂融融的節奏。

 

相近的財務能力是基本條件,再來就是要有共同的信念或努力的主題。「一起生活太多眉角,要有一個熱心的關鍵人物(key man),志願協調與整合整棟的大小事。」這五戶多以藝術創作為職,思緒容易跳躍、想法天馬行空,好在有一戶是營造建築相關,理科腦當協調整合者,能迅速把大家拉回現實。

 

▲一樓C同學有年長母親同住(左),除了大家定期會在一樓聚會陪陪阿嬤外,C外出工作時,其他人若經過也會往屋內看一下,互相關心。(圖/原點出版社提供)

 

「除此之外,最好每個生活領域都有專才。做菜、水電修繕、行銷企劃、生活記錄的人才我們都有!」大夥笑著說。

 

拜訪當天,大家陪我從五樓逛到一樓,最後大家在一樓幫其中一戶的孩子慶生。雖然一樓是二代宅,但空間陳設更像整棟的大客廳,每個人都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圍成一圈幫小朋友唱生日快樂歌,這麼美好的畫面,很難想像是在台灣!「能達成這一切並不容易,我們不會視為理所當然、很珍惜也很享受現在的每分每秒!」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讓家照顧你的後半輩子:住得好,住到老!共居思考、空間微調整,打造可以陪你到老的家》原點出版,林黛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