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分史」開始的轉折點
保坂隆強調,退休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另一幕劇碼的開始,若能善用心態調整、腦力活化、社會支持與心靈關照,每個人都能迎向健康而有尊嚴的第二人生。
保坂隆指出,人到50歲前後,往往會進入一個「回顧階段」。同學會、老友聚會的頻繁,讓許多人開始將人生的點滴串聯,彷彿寫下屬於自己的「自分史(personal history)」。
這是一段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通常會持續約10年,直至60歲前後,也就是日本文化中的「還曆」。
他認為,這種回顧不僅是懷舊,更是為第二人生奠基。唯有認清自己過去的成就與不足,才能在退休後選擇更適合的方向,無論是志工、創業、進修,甚至海外體驗,都能成為新的人生篇章。
點燃大腦的新火花:活到老、學到老
「要保持幸福優雅的老後,就必須讓大腦持續活躍。」保坂隆分享,雖然人腦的神經細胞數量不會隨學習而增加,但突觸連結會因為不斷使用而增強。這意味著,學習能讓腦部保持活力,延緩退化。
他鼓勵熟齡族群勇敢追夢,例如取得新資格證照、報讀遠距研究所,甚至挑戰新領域。
正如江戶時代著名的測量學家伊能忠敬,50 歲才開始研究天文與測量學,最終用十餘年走遍日本,繪製出精準的國土地圖。
保坂隆強調:「熟齡不是結束,而是夢想復活的最佳時機。」
適度休息:腦的重整與修復
除了保持學習,休息與放鬆同樣重要。保坂隆提醒,睡眠中的腦並非停止運作,而是進行資訊整理與修復,特別是在快速動眼期(REM 睡眠),夢境甚至有助於心理調適。
他也推薦冥想(Meditation)作為日常練習。無論是正念禪修、專注冥想,或是慈心冥想(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都能幫助人們觀察情緒、降低壓力,並培養慈悲心。
例如他所實踐的版本,透過反覆吐氣時默念「願我幸福快樂,願我健康」,再延伸到親人、病人,甚至所有生命,讓內心逐漸安定並增強同理心。
社會支持:關係是長壽的關鍵
「幸福的老後絕不是孤立的。」保坂隆強調,社會支持是熟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根據著名的阿拉米達(Alameda)研究,缺乏社會聯繫的男性死亡風險高出 2.3 倍,女性更高達 2.8 倍。
社會支持可分為三類:
情緒支持:來自家人朋友的理解、信任與關愛,能減少心理壓力。
工具性支持:實際的幫助,如經濟支援、交通接送或日常協助。
資訊性支持:提供建議與知識,幫助做出更佳決策。
保坂隆提醒,這些支持關係必須健康而穩定,避免過度依附或衝突,才能成為真正的幸福助力。
為他人祈願:愛與連結的力量
在演講最後,保坂隆談到祈禱(Prayer)的科學面向。他引用研究指出,為他人祈福能提升「愛的荷爾蒙」──催產素(Oxytocin),這不僅促進信任、同理與情感連結,也能降低焦慮與壓力。相較於自私的祈願(如希望中獎),利他的祈禱更能帶來正面效果,深化與他人的連結。
他形容,我們的人生就像一齣歌舞伎劇場。第一幕是從出生到退休,第二幕則是退休之後,而現在正站在「幕間」──兩幕之間的轉換時刻。「要迎接第二幕,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退休不是終點,幸福老後才正要開始
保坂隆分享,讓「老後」不再只是逐漸衰退的代名詞,而是一段可以充滿智慧、熱情與溫暖的人生階段。
他提醒我們:學習讓腦保持年輕,休息與冥想讓心靈安穩,社會支持讓人生更完整,而祈願則讓我們與他人產生深刻連結。
面對高齡社會,保坂隆提醒:「我們正站在人生的幕間,要如何迎向第二幕,端看我們是否願意點燃大腦、打開心靈,並攜手他人,共同打造幸福而優雅的老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