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要像說話一樣
「動筆之前先想一想,蔬菜店老闆娘讀不讀得懂?魚店老闆娘會不會讀得很吃力?」
花森先生經常如此提醒我們。
這話說不定會讓蔬菜店和魚店的老闆娘聽了不舒服,感覺受到歧視,但其本意並非如此。我母親及比她稍微年輕一點的人,經常被稱為「戰爭世代」。戰爭徹底摧毀了學校教育,戰後的荒蕪也持續了很久。生在那個時代的人,絕大多數都被剝奪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即便想要上學,家裡也供不起。
「寫文章最令人討厭的,就是擺出一副『讓我來教你』的態度。寫文章的人必須與讀者站在同一高度。」
「文章淺顯,未必易懂。寫作者如果沒有正確理解自己寫的內容,就寫不出容易理解的文章。一知半解的人,沒辦法寫得淺顯易懂。所以說,一知半解比完全不懂更糟糕。」
《生活手帖》能夠以文章淺顯易懂而聞名,花森安治的薰陶肯定是關鍵。
▲日本國民雜誌《生活手帖》在傳奇編輯花森安治手中,暢銷日本三十年,發行量破百萬冊,改變了戰後日本的生活觀念。(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想寫隨筆,等過了50歲再說
然而「像說話一樣」並不是讓文章淺顯易懂的唯一關鍵,充其量只是一把必要的鑰匙。要寫出淺顯易懂的文章,還有另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那就是必須能夠說得條理分明、有條不紊。如果做不到這點,就算以說話方式寫出來,文章也不會自己變得淺顯易懂。一旦文章內容東拉西扯、不斷偏題,那與閒聊並無不同。花森先生最討厭這種像是閒聊般的文章(他可以寫,但底下的編輯不行)。
「幾乎所有文章的開頭十行都可以不要。好比書信裡的寒暄問候,或相聲中的開場白,有沒有都無妨,後面的內容才是正題。既然如此,乾脆直接從正題開始寫吧。」
「年紀越輕,前言越長。寫起文章拖泥帶水,不知何時才能進入主題,甚至有些文章直到結尾也不見主題。有些年輕人誤以為這種東西叫隨筆。寫隨筆可沒那麼簡單,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寫不了的。想寫隨筆,等過了五十歲再說。」
「比起怎麼寫,更重要的是要寫什麼。如果寫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要寫什麼,讀者當然無法理解。光用些花俏手法玩弄文字,無法真正觸動讀者的內心。」
這類關於寫作的提醒,花森先生經常對編輯諄諄告誡。如今我還清楚記得,可見花森先生反覆提醒了多少次。然而到了實際要寫文章的時候,要寫得好還是非常困難。
(本文摘自《天才手藝人的編輯現場:花森安治與《生活手帖》的生活革命》新經典文化出版,唐澤平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