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銀座哥吉拉」,新人不許問為什麼!傳奇總編改變戰後日本人生活:想寫人生,等過了50歲再說

被稱「銀座哥吉拉」,新人不許問為什麼!傳奇總編改變戰後日本人生活:想寫人生,等過了50歲再說

在戰後日本的文化版圖上,若要找一位最具傳奇色彩的編輯,非花森安治莫屬。他不是作家,不是藝術家,卻以一本文學與生活美學交織的雜誌──《生活手帖》,發行百萬冊改寫了日本人的日常,是戰後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家庭雜誌,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的象徵。

然而,創刊總編輯花森安治的怪實在非比尋常。人稱「銀座哥吉拉」的他,不給新來的編輯部成員桌子用,還說入職一年內都別問「為什麼」,讓編輯安分地當他的「手腳」,供他差遣。採訪用的照相機和錄音機還必須自掏腰包購買……彷彿是編輯檯上的暴君,但他的種種「怪癖」卻是雜誌暢銷30年的原因!

他全才全能,寫稿、拍照、繪製插圖、設計版面……不只關心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也是推理小說和落語的專家。只要他拿起紅筆,整間編輯室就陷入愁雲慘霧,深怕辛苦寫的稿子被改得只剩標點符號。但他改過的稿子淺顯而生動,連大文豪森茉莉都大呼佩服。

「動筆之前先想一想,蔬菜店老闆娘讀不讀得懂?魚店老闆娘會不會讀得很吃力?」花森先生經常如此提醒我們。

「寫隨筆可沒那麼簡單,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寫不了的。想寫隨筆,等過了五十歲再說……」

 

寫文章要像說話一樣

 

「動筆之前先想一想,蔬菜店老闆娘讀不讀得懂?魚店老闆娘會不會讀得很吃力?」

 

花森先生經常如此提醒我們。

 

這話說不定會讓蔬菜店和魚店的老闆娘聽了不舒服,感覺受到歧視,但其本意並非如此。我母親及比她稍微年輕一點的人,經常被稱為「戰爭世代」。戰爭徹底摧毀了學校教育,戰後的荒蕪也持續了很久。生在那個時代的人,絕大多數都被剝奪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即便想要上學,家裡也供不起。

 

「寫文章最令人討厭的,就是擺出一副『讓我來教你』的態度。寫文章的人必須與讀者站在同一高度。」

 

「文章淺顯,未必易懂。寫作者如果沒有正確理解自己寫的內容,就寫不出容易理解的文章。一知半解的人,沒辦法寫得淺顯易懂。所以說,一知半解比完全不懂更糟糕。

 

《生活手帖》能夠以文章淺顯易懂而聞名,花森安治的薰陶肯定是關鍵。

 

▲日本國民雜誌《生活手帖》在傳奇編輯花森安治手中,暢銷日本三十年,發行量破百萬冊,改變了戰後日本的生活觀念。(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想寫隨筆,等過了50歲再說

 

然而「像說話一樣」並不是讓文章淺顯易懂的唯一關鍵,充其量只是一把必要的鑰匙。要寫出淺顯易懂的文章,還有另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那就是必須能夠說得條理分明、有條不紊。如果做不到這點,就算以說話方式寫出來,文章也不會自己變得淺顯易懂。一旦文章內容東拉西扯、不斷偏題,那與閒聊並無不同。花森先生最討厭這種像是閒聊般的文章(他可以寫,但底下的編輯不行)。

 

「幾乎所有文章的開頭十行都可以不要。好比書信裡的寒暄問候,或相聲中的開場白,有沒有都無妨,後面的內容才是正題。既然如此,乾脆直接從正題開始寫吧。」

 

年紀越輕,前言越長。寫起文章拖泥帶水,不知何時才能進入主題,甚至有些文章直到結尾也不見主題。有些年輕人誤以為這種東西叫隨筆。寫隨筆可沒那麼簡單,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是寫不了的。想寫隨筆,等過了五十歲再說。

 

「比起怎麼寫,更重要的是要寫什麼。如果寫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要寫什麼,讀者當然無法理解。光用些花俏手法玩弄文字,無法真正觸動讀者的內心。

 

這類關於寫作的提醒,花森先生經常對編輯諄諄告誡。如今我還清楚記得,可見花森先生反覆提醒了多少次。然而到了實際要寫文章的時候,要寫得好還是非常困難。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天才手藝人的編輯現場:花森安治與《生活手帖》的生活革命新經典文化出版,唐澤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