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撫養

顯示第 10111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120

老公出軌,她哭問該離婚,還是忍辱偷生?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女人可以受傷,但不能跪求

tCol 2019-12-18

米夏

老公出軌,她哭問該離婚,還是忍辱偷生?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女人可以受傷,但不能跪求

所有的愛情,到最後無非就是兩種結局:要麼還相愛,要麼愛盡了。對一場愛,既然有迎接的無畏,就要有送別的勇氣,「你若勇敢愛了,就要勇敢分」。

閱讀更多

「當乖兒子就有錢了」公務員考9年,他34歲沒上過一天班...捨不得孩子吃苦,只能被「啃到老死」

tCol 2019-12-11

洪雪珍

「當乖兒子就有錢了」公務員考9年,他34歲沒上過一天班...捨不得孩子吃苦,只能被「啃到老死」

失去就業動機,拒絕經濟獨立,靠爸靠媽,做啃老族,小胖有錯,爸媽也難辭其咎,在孩子該獨立時,剝奪他獨立的機會,等到孩子養成消極懶散的習慣,糾正很難。

閱讀更多

婚姻關係/丈夫應該知道你的心事嗎?婚姻想過得長久美滿...精神科醫師5句話一定要牢記

tCol 2019-12-03

賴奕菁

婚姻關係/丈夫應該知道你的心事嗎?婚姻想過得長久美滿...精神科醫師5句話一定要牢記

「你有對丈夫說過,你想要小孩嗎?」我問。「我跟他那麼久了,不用講都知道。但他只想要『兩人』廝守,沒想過小孩子。」

閱讀更多

免等初二回娘家、單身女兒最常探望爸媽!大齡女子的好,只有爸媽知道,成支撐家庭養老重要力量

tCol 2019-11-20

研之有物 / 劉芝吟

免等初二回娘家、單身女兒最常探望爸媽!大齡女子的好,只有爸媽知道,成支撐家庭養老重要力量

不論老後是否靠自己,爸媽總期待孩子離家有了一片天,仍會時不時回家探望陪伴。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費時 20 年,追蹤台灣家庭的互動模式,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陶宏麟從中發現單身女兒最常探視父母。研究成果挑戰了西方經典示範論觀點,反映性別差異影響家庭互動,也預示臺灣未來可能將由大齡女子承擔較重的養老壓力。

閱讀更多

對貓狗無限寵愛,對人,卻關上心門!凱西:我們常常忘記,人生時間沒有很多

tCol 2019-10-22

小虎文

對貓狗無限寵愛,對人,卻關上心門!凱西:我們常常忘記,人生時間沒有很多

40多歲的凱西喜歡編劇與創作,曾經手破億票房的電影發行、寫了多年的兩性專欄,最近還出了一本小說!斜槓人生不只如此,她也是調理身心平衡的芳療師,也曾經探索一個神秘的領域—寵物溝通。

閱讀更多

照顧家人30年,我錯過婚姻、錯過青春,但我對未來仍有夢─母親過世後,我終於能為自己而活!

tCol 2019-10-21

小虎文

照顧家人30年,我錯過婚姻、錯過青春,但我對未來仍有夢─母親過世後,我終於能為自己而活!

「看著小時候的照片,都是悶悶不樂的我在想些什麼呢?總是不笑的我,總是身體不舒服容易嘔吐的我,是什麼讓我失去笑容呢?有些事情要等長大才明白,小時候的我,就感受到活著的壓力。」

閱讀更多

不要說女人的壞話!50歲後的優雅與修養-你不知道別人的故事,不要輕易批評

tCol 2019-09-13

周慕姿

不要說女人的壞話!50歲後的優雅與修養-你不知道別人的故事,不要輕易批評

「引起性慾是羞恥的。」「身體被侵犯是羞恥的,代表自己髒了。」……這種對「性」的標籤,對女人的「守貞教育」,使得許多女性,既瘋狂地追求社會價值所謂的「好身材」,卻又矛盾地害怕自己的身體引來別人目光,甚至行為的侵犯。

閱讀更多

離婚的女人等於失敗者?苦等「浪子回頭」,只因父母說:老公外遇,都怪妳不溫柔!

tCol 2019-09-12

周慕姿

離婚的女人等於失敗者?苦等「浪子回頭」,只因父母說:老公外遇,都怪妳不溫柔!

平鈺與丈夫結婚多年,生了兩個小孩。平鈺與丈夫各自有工作,由於丈夫在外縣市工作,週末才會返家,因此照料小孩的責任,就落在了平鈺身上。

閱讀更多

中年婚變養3孩,沒贍養費不靠娘家 她轉做媒人體悟:婚後不失自我,才能幸福到底

tCol 2019-08-30

郭依瑄

中年婚變養3孩,沒贍養費不靠娘家 她轉做媒人體悟:婚後不失自我,才能幸福到底

55歲的葉麗娟,職業是婚俗媒人,擅長溝通、交際手腕靈活,曾幫助家境不富裕的新郎與親家溝通,2小時內替男方省了20萬聘金!多年來她促成無數美好姻緣,讓新人和雙方家長都滿意,婚禮也能順利進行,而這些成就,其實都要感謝那位,曾經讓她歷經數年「婚內失戀」的丈夫。

閱讀更多

失去至親的苦痛說不出,哭泣反而是力量 有足夠時間悲傷後,第二人生才能走出來

tCol 2019-08-21

愛長照

失去至親的苦痛說不出,哭泣反而是力量 有足夠時間悲傷後,第二人生才能走出來

「悲傷與死亡,是社會最容易逃避的課題!尤其是『喪偶』,一聽就覺得觸霉頭。大家喜歡正面、歡樂、愉快的感覺或氣氛,這是人之常情,但所謂的『負面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接受悲傷的存在,才能放下悲傷。」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