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
郭美懿
百歲人瑞陳舍華的一天是這樣過的:清晨7點起床,量血壓、測血糖,準時吃早餐;女兒在客廳、臥房共擺了3張按摩椅,方便他隨時「馬」一下,按上1個多小時,睡個回籠覺,正午12點開飯。午覺後看報、聽政論節目,尤其不能錯過疫情分析,以及每日的氣象預報。午茶時段他最是精神,喝個咖啡、吃個點心,興起時便拄著柺杖,在百坪大的宅子裡走上20多圈。「行穩致遠,一定要動才有力!」陳舍華如是道。
閱讀更多
2022-09-02
林靜芸
明明是同父同母的兄妹,為了爭遺產,卻像是幾世的仇人!(原文刊載於2019/12/17,更新時間為2022/9/1)
閱讀更多
2022-08-30
陳名珉
我是在沒有準備下收到老媽再婚的消息,雖然心裡早就有數,但事實發生的時候,心情還是複雜的。訊息透過Line發過來,只有四個字:我結婚了。乾脆俐落,典型我媽的個人特色—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只講結論。
閱讀更多
2022-08-26
偉文隨筆
年齡愈長,也會少了年輕時事事看不慣的憤世嫉俗,作家鍾曉陽寫過:「年輕時我們看到美麗的月光,如今我們看到月球表面的凹凸與陰影,卻比月光更美麗。」當我們歷經滄桑,知道人的軟弱,我們對人的寬容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原諒你,而是理解後的釋然。
閱讀更多
2022-08-19
呂佩芬
編按:資深藝人余天39歲女兒余苑綺因大腸癌擴散,昨(8/18)日傳出病情不樂觀,余天一家人也急奔醫院探視。問及余苑綺病情,余天哽咽說:「她用比的(手勢)叫我讓她走,我怎麼捨得,我怎麼可能讓她走,我說不可以,怎麼可以這麼殘忍!」隨即崩潰痛哭。許多人面對親人走到人生最後一刻,往往難以放手,甚至拼命用維生機器來延續患者生病,卻無法讓病痛痊癒。在台灣,死亡一直都是避諱的議題,長期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陳榮基醫師說,協助親人很安詳走完人生最後這一段路,才是能給的最好祝福。(原文刊載於2022/3/3 ,更新時間為2022/8/19)
閱讀更多
2022-08-15
蔡碧月
55歲的賴勝德原是外商高階經理人,負責百億標案,因為母親失智,在2年前主動申請退休。離開科技業,他成了三鐵達人,3年跑步距離累積達3個台灣,打拳、打桌球、騎腳踏車,樣樣出色。有人質疑他整天玩樂,他反問:照顧家人不等於要 活得 悲情,年過半百還要讓自己 活得 不快樂嗎?
閱讀更多
2022-08-12
聯合報/ 記者 林孟潔 /台北即時報導
79歲陳姓老翁照顧先天性腦性麻痺女兒半世紀,前年見女兒牙痛吃藥也無效,親手用棉被悶死女兒再尋短,陳送醫獲救,檢方依殺人罪起訴,一、二審判陳翁2年6月徒刑,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全案定讞。
閱讀更多
2022-07-22
喬許.布朗/ 布萊恩.波提諾
資本革新公司(Capital Innovations)的創辦人暨首席投資長──麥可.安德希爾,率先開拓許多現在廣為使用的非常規投資組合策略。他10歲開始就到工地當木工、經營社區的除草服務;大學畢業後曾在雷曼兄弟實習,後來更有幸進入全球最大的幾間資產管理公司工作。擅長評估風險與報酬的他要告訴大家:最重要的永遠都是現金流。
閱讀更多
2022-07-13
呂秋遠
您好,我是一個困擾的母親,兒子去年大學畢業服完役後,對於工作這件事,一直不上心,老是找藉口讓自己找份輕鬆的兼職工作,因為將來想考航空地勤,所以正在上日文課,但那課程也僅一個禮拜一天,且只有兩小時,但會藉口說平時可能要看書,準備其他的。剛開始的時候,一直尊重孩子選擇的立場,但兒子根本在家的時間不是電動就是電腦,且每做一份工作,沒做幾天,就會抱怨工作無聊,然後做沒多久就離職,後來的這份工作,是爸爸的朋友願意教兒子一技之長,不在乎有沒有經驗,但因為是在工地上班,屬於勞力的工作,兒子剛開始也志氣滿滿,殊不知做了三天,就說背痛,說女朋友不讓他從事這份工作。我這次沒有順著他了,我叫他好好做,好好學,以後萬一地勤沒考上,還是有一技之長在身上,他也就沒再講,但後來工作態度「故意」沒有很好,我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他對我時好時壞,我對他態度依舊,一樣的噓寒問暖,但他卻愛理不理,這到底是剛出社會的必經過程,還是他心態有問題,請問我到底要怎麼開導他?
閱讀更多
2022-07-12
黃佩如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二○一八年我國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人類平均壽命在過去一百年間,整整增加了三十歲,這增加的年歲就成「第三人生」。根據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Edward Kelly)提出「第三人生(Third Act)」的概念,每個人只要 活得 夠久,都會有第三歲月;但不是 活得 夠久,都會有第三段人生。所謂第一人生就是成長學習被照顧的階段,第二人生就是成家立業,工作家庭兩頭忙的階段,第三人生是退休,孩子長大離家,我們能卸下照顧者角色後的人生。
閱讀更多
21/ 30
第 2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