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麥克‧諾頓
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浦‧阿里埃斯(Philippe Ariè)將二十世紀稱為「禁忌死亡」的年代,他指出現代社會的做法會對當事者隱匿自己即將離世的事實,導致他們的親人也開始壓抑自己的情感反應。人類的本能往往是避開對死亡的思考,保護人們免於面對失去的痛苦,盡快忘記並繼續生活。
閱讀更多
2024-08-12
郭美懿
台灣推動安寧療護多年,儘管國人多數認可這個觀念,但對於安寧仍存在許多迷思,認為安寧療護就是等死、放棄治療,甚至跟「安樂死」劃上等號。事實上,安寧療護有多種形式,也不是只有住在醫院才能接受治療,能依病人心願選擇居家或在社區,在生命最後階段得到妥適安心的照顧。
閱讀更多
2024-07-08
蘇家宏 律師
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遺囑,是最後一次管理財富的機會。就算只有十萬存款,也要留給最在意的人。
閱讀更多
2024-06-20
黑川伊保子
我們的靈魂來到這個世界,得到生命時,肯定就決定了將在這個地球遊歷多少年,然後朝著 終點 ,做好「起飛的準備」離去。想必各位都讀過《 小王子》( 聖. 修伯里著) 吧。迫降在沙漠的飛行員,遇到了小小的王子。當飛行員為了修理飛機傷透腦筋時,小王子在一旁說起了他自己的星球、其他星球和在地球遇見的人物故事。
閱讀更多
2024-06-19
林慧
你是怎樣的人,你自己一定知道,只是你沒有深挖。永遠記得一件事:你這個人並不是由那些不了解你的人來定義!很多的時候,你的缺點其實就是你的經典。
閱讀更多
2024-06-14
小梶沙羅
陪著老父母和姨父母漸漸走向人生 終點 的日子,既是親眼目睹不論是誰都無法避開老化,也是我與他們走向死亡過程周旋的日子。如果問我,這段期間會懷抱希望嗎?我只能回答,現實一點都不甜美。雖然並沒有臥床不起,但是照顧開始出現失智症狀的老年人,壓力和疲勞的累積比我所認知的更多。
閱讀更多
2024-03-22
元貞美
「成為大人」並不是成長的 終點 而是成長的過程,「活著」就是生命結束之前一連串的成長過程。當你不斷學習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真正帶來幸福的事,就會獲得成長。因此我每一天都腳踏實地地學習。
閱讀更多
2024-03-22
吳淡如
傳統媒體是鐵達尼號。很多行業都面臨夕陽西照。 事實上,不少精英,比我早看到這個問題。已經有許多比我優秀的傳統媒體精英,看出傳媒終究是無可挽回,雖然還沒有死亡,但必然在慢慢消頹,他們很早就跳出來,成為自媒體的大鱷。 他們在跳出來創業前,也都備受質疑:原來不是很好嗎?開電視都看得到啊!如果他還來自農村,那麼家鄉父母一定會覺得他根本是「吃飽了換餓」。
閱讀更多
2024-03-14
蔡宇哲, 蔡佳璇
我問過很多人,大家很常把休息當成是工作結束之後「順便」停留的時間,或是認為等待下一階段工作的這段空白期就叫做休息。用這種想法來看待休息的背後,就是認為休息其實是沒功能的、是被動的,是不需要主動安排在生活當中的。
閱讀更多
3/ 27
第 3頁,共 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