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2021-05-20
萬特特
特語錄在隱忍中不出聲的人,看上去是在維護關係,其實是在把關係往更糟糕的地方推。自以為是的善良和無藥可救的惡一樣可怕,都是藏著砒霜和匕首的。
閱讀更多
2021-05-19
李易紓
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27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67例本土及8例境外移入,累計五天確診病例衝破千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要全國一致執行防疫,從今天起全國進入三級警戒,時間點到5/28,會隨著疫情變化滾動式檢討。目前醫護人員感染狀況,指揮中心表示,除了昨天亞東醫院與仁惠醫院以外,還有一個血液透析中心洗腎病患是在5/12有虛弱症狀,就醫採檢確診後,透析中心驗出4名陽性,衛生局已管控匡列,有11名人員、67名病患列居家隔離。而台大醫院部分,已經陸續匡列並發現10位公務同仁陽性,沒有列入今天案例中,感染源還在確認中。昨天萬華篩檢數1213名快篩中,有62位確診,從11%降至5.1%。陳時中被問到是否開放給企業自購快篩,他說如果沒有適當的指引,可能會有誤導之嫌,等與專家討論看怎麼使用會比較好。
閱讀更多
2021-04-26
劉威麟(Mr. 6)
晚上,小優翻來又覆去,怎樣都睡不著。在旁邊的丈夫都已經打起鼾來了,她卻忍不住搖醒了丈夫。「老公,我睡不著……」她幽幽地說。
閱讀更多
2021-03-30
李易紓
台灣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有慢性失眠的問題,長期失眠的人,不僅晚上睡不著、睡不好而痛苦,也會影響到白天的精神狀況,讓記憶力、專注力下降、免疫力變差、情緒也容易焦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張琳指出,睡眠受到3個神經生理機制所調控:恆定系統、生理時鐘、清醒系統,要先了解哪個環節出問題,才能解決失眠困擾。
閱讀更多
2021-03-26
劉秀枝
一年多前,認識了幾位六十歲左右的女性朋友,她們是臺北市某社區大學的同學,每個星期會和老師一起走走步道,既能強身、交誼,又可以增長知識。最近,她們成立了一個「快樂食堂」的LINE群組,我欣然加入。
閱讀更多
2021-03-24
NOW健康
半夜睡覺時,突然胃食道逆流發作,胃裡食物開倒車,逆上沖至食道、口腔,痛苦不堪,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經驗。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提醒,胃食道逆流已經成為文明病,平均國內每4個成年人就有1人罹病,提醒患者睡前3小時不要進食,枕頭墊高一些,避免夜裡遭嗆醒。蕭敦仁指出,當胃部內容物反流回食道,帶酸性的物質經過食道至口腔,造成心口灼熱、胸悶、打嗝等症狀,這就是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
閱讀更多
2021-03-12
施昇輝
某個傍晚,我去上知名作家李偉文主持的廣播節目。錄音前,我跟他說,這是我今天的第三個行程,錄完之後,晚上還要去某大學演講。他問我,前兩個行程是什麼?我說 中午 和幾位久未謀面的前同事吃飯,然後去看金馬國際影展的一部電影。他說,這兩個怎麼能算是「行程」呢?
閱讀更多
2021-03-03
徐右螢
「我逢人就會鼓勵他們一定要去拍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曾任聯發科、小米科技財務長,現為指紋辨識IC大廠神盾副董事長的喻銘鐸神情一派輕鬆,笑著談起去年九月開刀切除肺腺癌腫瘤的過程。「其實那時我對LDCT還不是這麼了解,更不知道有肺結節就需每年追蹤檢查。」喻銘鐸是在開完刀後,重新找回過去健檢拍過的片子、報告,才知道自己是LDCT下的幸運兒。手術一個多月後,他又重新回到健身房做運動,生活一如往常。「現在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喻銘鐸臉上笑容更多了。雖說,從病理上他真是罹癌者,不過心情上完全不受罹癌影響,「這應該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證明吧!」喻銘鐸提及:「我也是看了你們報導(編按:2017年今周刊「新國病肺癌」封面故事)後,開始對肺癌篩檢有更深認識。」為了讓大家認知早期篩檢肺腺癌的重要,他自願分享親身經驗,希望更多國人可以像他一樣幸運,讓癌症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絕症。以下就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閱讀更多
16/ 30
第 1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