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4
新高齡社會
長照人員若有同理心,不但能減少照顧衝突,更能及時滿足被照顧者需要。這道理多數人認同,但怎樣養成呢?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都在往這方面找更好的培育方式,其中比利時有個老人護理照顧 倫理 尊嚴實驗室,其實就是一個模擬長照機構的訓練中心。負責人有三至五位形成核心團隊,包括資深護理師還有哲學家。
閱讀更多
2017-10-26
呂苡榕
韓國主婦金少英帶起首都首爾的節能風潮,並把行動力蔓延海外,來到台灣尋找亞洲串聯夥伴。
閱讀更多
2017-05-11
林思宇
為了一條鼻胃管,知名作家瓊瑤槓上丈夫平鑫濤前妻的三個子女,引發社會討論;專家建議,身為病患家屬,應以有需要、有意義、有品質、無代替方法後,才考慮放置。
閱讀更多
2017-03-23
陳亭均
作家平路的作品,總讓人勇敢地面對社會裡那些眾人習以為常,卻隱而不顯的權力關係。談及「十八歲公民權」,平路說:「我們的文化看似敬老尊賢,其實充滿年齡歧視。」
閱讀更多
2016-06-02
撰文/陳玉華、研究員/楊明方
人生,終有一死,但我們一輩子在逃避這個結局。在科技發達下,越來越多人在醫療現場被延命加工,一息尚存,卻毫無尊嚴。年初,亞洲第一部善終法案《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通過,開啟「自己善終,自己來」的新紀元。死亡,不再是禁忌與懼怕,而是生命的凝視與整理。清楚交代,告別摯愛。人生最後一哩,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閱讀更多
6/ 6
第 6頁,共 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