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9
照護線上
「醫師,我母親前兩天又昏倒了。」王小姐憂心地說。「可能是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又惡化了,」醫師蹙起眉頭說,「我們再做一次心臟超音波,評估目前主動脈狹窄的狀況。」「最近已經昏倒三次了,是不是應該開刀換瓣膜?」王小姐問。「主動脈瓣狹窄惡化會危及性命,的確要考慮把損壞的瓣膜換掉。」醫師點點頭說。
閱讀更多
2021-10-15
今周刊編輯團隊
台灣算不算醫療先進國家?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台灣一診斷出肺癌,近六成已是末期,導致肺癌的死亡人數居十大癌症之冠,也燒掉最多健保費用。新國病來襲,我們該如何對抗?
閱讀更多
2021-10-01
NOW健康
痔瘡是十分常見的疾病之一,「10人9痔」之說其實並不誇張,根據統計罹患痔瘡機率接近9成。痔瘡症狀千變萬化,較輕微的症狀像是解便時出血、肛門搔癢及異物感,較嚴重時,會讓人疼痛難耐、坐立不安,甚至影響日常工作與作息。
閱讀更多
2021-10-01
NOW健康
「卵巢癌」,又有最棘手癌症之稱,主要是因為確診時多為晚期且容易復發,根據統計,在罹患卵巢癌的病患中,國外有近7成的病患晚期才確診,台灣也有近5成的病患診斷時已是第3、4期,因此,伴隨而來的就是高治療難度。1名60多歲婦人,2年前因覺得呼吸喘就醫檢查,沒想到竟確診卵巢癌末期,在積極治療下接受開刀、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維持性治療,目前沒有復發跡象。
閱讀更多
2021-09-15
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
編按:資深藝人龍劭華9/14晚間猝逝,享壽68歲,傳出他曾在當天下午心臟感覺不舒服,卻沒有及時就醫導致遺憾發生,醫師多認為可能是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所致。過往龍劭華曾在2018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擔任健康大使,自曝一天吃十餐還體重變輕8公斤,一檢查才發現已經患有糖尿病。因此,他從2009年起靠藥物控制,但12年來卻抗拒回診,直到疫情關係有了空檔才回診,發現指數全面飆高,空腹血糖高達200多(正常空腹為70~110 mg/dl)、飯後血糖值破300(應低於140mg/dl),都是正常值2倍,他才開始積極回診。醫師表示,糖尿病控制不好會導致動脈硬化、嚴重恐血管栓塞,冠狀動脈疾病發作時,死亡率超過3成,就算是緊急送醫,仍有半數病人來不及做心導管手術就死亡。糖尿病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不好結果,尤其是血管健康。當血管受損,自然就會引發各處器官的損害,不可輕忽。
閱讀更多
2021-08-18
李易紓
新北市議員唐慧琳今年7月不敵胰臟癌三期逝世,享年49歲,胰臟癌會被稱為「癌王」,最關鍵就是5年後存活率幾乎不到20%,根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排名第7。細數過去包括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台灣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資深名嘴劉駿耀、演員李麗鳳都備受胰臟癌之苦,究竟要怎麼早期發現胰臟癌的危機上身呢?
閱讀更多
2021-08-13
李易紓
甲狀腺屬於內分泌器官,位在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甲狀腺內腫塊大多為良性,好發於女性,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安排追蹤治療。
閱讀更多
2021-08-11
李易紓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大多可用藥物控制及定期追蹤,不需要開刀,但如果肌瘤長太大時,容易出現經血量過多、經期拉長而導致貧血症狀,可能壓迫到膀胱或直腸造成頻尿、排尿不易或便秘。當因子宮肌瘤過大造成嚴重症狀時,就建議接受手術 切除 。
閱讀更多
2021-08-02
照護線上
「醫師,我的下腹都脹脹的不舒服,很容易頻尿。」王太太揉揉肚子說,「最近食慾越來越差,體重掉了好幾公斤。」替王太太做完子宮頸抹片後,醫師便利用超音波檢查卵巢、子宮,發現有一側的卵巢變得腫大、形狀不規則,而且骨盆腔裡還積了不少腹水。
閱讀更多
22/ 30
第 2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