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回報

顯示第 20121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290

年紀愈大才明白,人生,不必討好每個人,有些過客,註定這輩子不會再重逢

tCol 2020-09-18

雪兒Cher

年紀愈大才明白,人生,不必討好每個人,有些過客,註定這輩子不會再重逢

網友說,自己國外打工度假回來之後職場工作,發現總是悶悶不樂,去醫院檢查被判定得了重度憂鬱症,原本以為男友會陪她度過人生的低潮期,結果男友卻選擇離開,讓她很難過。人生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像自己這麼開朗的人也會得憂鬱症呢?

閱讀更多

沒有安全感的愛不會幸福!3個故事告訴你:想讓婚姻走得順,首先要完整自己

tCol 2020-09-10

姜善英

沒有安全感的愛不會幸福!3個故事告訴你:想讓婚姻走得順,首先要完整自己

四十歲的E小姐,過了結婚適齡期後,在家人和親戚朋友的催促下,隨便找了條件還算適合的對象,就匆促結婚了。但沒有愛情的婚姻,讓她感到很孤單。為了獲得丈夫的愛,她努力學做料理,可惜情況並未改善。生完女兒後,她的憂鬱症變得更嚴重。陷入憂鬱固然痛苦,因為憂鬱症,而年幼的女兒疏於照顧,更令她自責。

閱讀更多

退休後,設計你的人生清單!退休達人推薦8件事,讓空閒時間充滿興奮與滿足

tCol 2020-08-31

魏惠娟, 王梅

退休後,設計你的人生清單!退休達人推薦8件事,讓空閒時間充滿興奮與滿足

美國退休人協會曾在官方網頁發表過一篇有趣的文章, 標題是:「退休第一天做什麼事?」(What to do on your first day of retirement?) 這篇文章列出了幾點建議,包括:睡到自然醒、到附近咖啡座享受一頓豐富早餐、開始去做一直想做的事、打電話邀請已退休的朋友一起餐敘等等,但文章也特別提醒一點:不要去公園的板凳上發呆。

閱讀更多

從書香門第到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傳承智慧:分家要在生前,別讓孩子為遺產鬧得兄弟鬩牆

tCol 2020-08-28

李建興, 羅立群, 鄧小燕

從書香門第到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傳承智慧:分家要在生前,別讓孩子為遺產鬧得兄弟鬩牆

李嘉誠對兩兒子李澤鉅、李澤楷的培養,可謂是「步步為營,煞費苦心」。雖然兩個兒子是含著金湯勺出生,但李嘉誠並沒有在物質上,給予過分優渥的環境,反而從小讓他們乘坐公車、勤工儉學,培養其獨立自主、勤儉持家的良好習慣。

閱讀更多

工作不是湯,不能用熬的!中年後2種人不怕失去戰場:一種是奇才,另一種要走這3條路

tCol 2020-08-27

謝馨慧

工作不是湯,不能用熬的!中年後2種人不怕失去戰場:一種是奇才,另一種要走這3條路

有一句話說戲棚站久了就是你的,我反而覺得,這種媳婦熬成婆的觀念,放到現代職場環境已經落伍了,那只適用於過去的時代。

閱讀更多

老本需要準備多少?前外商老總退休10年親證:做好3個準備,退休金1000萬就夠用

tCol 2020-08-27

田臨斌

老本需要準備多少?前外商老總退休10年親證:做好3個準備,退休金1000萬就夠用

退休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三不五時就會被人拿出來討論,也是我過去幾年被人問到次數最多的問題,究竟需要多少錢?在講任何具體數字之前,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和符合3個前提條件。

閱讀更多

他中年後有錢有閒,為何我又窮又忙?財務自由和不自由的差別,就在「這4個」想法差異

tCol 2020-08-24

岡崎勉明

他中年後有錢有閒,為何我又窮又忙?財務自由和不自由的差別,就在「這4個」想法差異

有句話說「成功與否,取決於思考習慣」。即便是相同物品,該如何使用這個東西、會創造出什麼東西,全都取決於那個人怎麼思考。與之相同,財務自由人與財務不自由人,兩者的思考從根本就完全不同。

閱讀更多

中年後,如何規劃投資理財?退休族老黑告白:來到人生下半場,別再為金錢焦慮

tCol 2020-08-21

老黑看世界

中年後,如何規劃投資理財?退休族老黑告白:來到人生下半場,別再為金錢焦慮

經常有退休一族問我有關投資理財方面問題,我不是理財達人,通常不發表意見,但近來聽多了有人投資失利,生活頓時陷入困境的消息,我畢竟已退休多年,有些經驗,分享看法如下。

閱讀更多

一個人的老後,也能樂觀、優雅又充實!享受孤獨的9件事,讓第二人生浪漫有情趣

tCol 2020-08-19

邱天助

一個人的老後,也能樂觀、優雅又充實!享受孤獨的9件事,讓第二人生浪漫有情趣

1918年出生的日本女性吉澤久子,在六十五歲時,當丈夫過世後想到往後將孤零零的一個人生活,真的會寂寞又難過。但既然日子會繼續過下去,就必須想辦法讓生活過得充實一點,還是要一直回憶過去而唉聲嘆氣之間做個選擇,才能去面對未來。

閱讀更多

慢性發炎可能增加癌症、高血壓風險 醫師:出現6個症狀,一定要留意

tCol 2020-08-07

黃智群, 張芸瑄

慢性發炎可能增加癌症、高血壓風險 醫師:出現6個症狀,一定要留意

傳統上,各醫學專科的病理學研究都是朝著該器官或組織特有的狀況去探究與分析,然而這樣的取向可能會有見樹不見林、或過度化約的疑慮。如果讀者看過流行病學資料或接觸過臨床個案,便可以發現有多種疾病經常會發生在一起(共病),且其嚴重度彼此連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