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教養方式

顯示第 112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20

熟齡離婚,「千萬別做」3件事!就讓這些事給大人處理,別對子女造成深層永久傷害

tCol 2022-07-06

職能治療師徐瑜

熟齡離婚,「千萬別做」3件事!就讓這些事給大人處理,別對子女造成深層永久傷害

編按:藝人黃嘉千與加拿大籍丈夫夏克立被爆出婚姻觸礁,雙方正在打離婚官司,由於兩人過去幸福形象深映人心,消息一出讓不少人跌破眼鏡。黃嘉千也透過律師賴芳玉發出124字聲明回應,表示「離婚的決定與過程非常的艱難,這個決定也是很不得已」,希望不要因為媒體報導,而傷及無辜的孩子。黃嘉千與夏克立是在2006年結婚,2009年底生下愛女「夏天」,夫妻倆攜手走過異國婚姻的文化、觀念差異,對女兒的 教養方式 也備受推崇,一家三口幸福模樣羨煞許多人,未料16年婚姻仍劃上句點。夏克立去年返回加拿大之後,IG發文多為居家生活,或是女兒夏天在加拿大上課、生活照片,不見人在台灣的老婆黃嘉千,黃嘉千臉書則僅有工作相關發文。黃嘉千聲明稿只有簡短3段,除了說明離婚決定艱難、對驚擾親友與佔用社會資源感到抱歉,最具重量的恐怕還是那一句「誠摯不希望因為媒體報導傷及無辜的孩子」。在離婚過程中,夫妻雙方難免壁壘分明,甚至搞到撕破臉,但大人可曾想過,孩子是如何解讀離婚這件事?該如何陪伴孩子走過爸媽的離婚風暴?(原文刊登於2021/12/29,更新時間為2022/7/6)

閱讀更多

每到週末,焦慮就特別嚴重...別再為家事煩惱!這樣安排休閒時間,重燃生活熱情

tCol 2022-02-25

卡特里娜・翁斯塔

每到週末,焦慮就特別嚴重...別再為家事煩惱!這樣安排休閒時間,重燃生活熱情

關於家庭,有二點同樣重要且並存的真理:第一、家庭是幸福的泉源、聖殿和安全的所在;它反映出我們的特性,顯現出我們的審美觀和我們的過去。第二、家庭是強佔我們週末最多時間、進而摧毀它的主要元凶。

閱讀更多

從小被父母束縛動彈不得,40後叛逆做自己!「騎上重機的那一刻開始,我才是我」

tCol 2020-06-20

小虎文

從小被父母束縛動彈不得,40後叛逆做自己!「騎上重機的那一刻開始,我才是我」

人過了40之後,差不多是人生的「中點」,我想每個人,包括我自己,也都還在學習。我能分享的是,當一個女人,能夠好好愛自己時,她才有能力面對世界,愛自己才會長出肌肉來。

閱讀更多

婚姻一個人難維持,老公不忠要原諒嗎?離婚可怕,婚姻裡的孤獨,更可怕

tCol 2020-05-25

劉冠吟

婚姻一個人難維持,老公不忠要原諒嗎?離婚可怕,婚姻裡的孤獨,更可怕

面對婚姻問題,大部分人勸合不勸離,我則是一貫以發問代替解答,不斷地問問題,釐清她們心中、也釐清自己對於婚姻跟家庭的定義。

閱讀更多

不只更年期,子女離家後更要面對「空巢期」 50歲後這樣護巢,心不再空虛

tCol 2020-04-08

華人健康網

不只更年期,子女離家後更要面對「空巢期」 50歲後這樣護巢,心不再空虛

隨著孩子成人,相信做父母的多半是既欣慰又感慨。欣慰的是,這麼辛苦拉拔孩子終於長大了;感慨的是,歲月不饒人,過去黏人的孩子已不再需要自己的時刻關心。更重要的是,隨著孩子的獨立、離巢,自己似乎也失去了生活重心。面對這樣的情況,到底該如何是好呢?且聽精神科醫師怎麼說!

閱讀更多

「孩子不孝順我也沒關係」空巢期的你放手吧!走出忙碌的人生上半場,善待自己,身邊的人才會幸福

tCol 2019-10-22

吳姵瑩

「孩子不孝順我也沒關係」空巢期的你放手吧!走出忙碌的人生上半場,善待自己,身邊的人才會幸福

在家庭治療理論中,我們經常會討論這其實是三角化的過程,也就是「工作」本身已成為夫妻關係的第三者。工作提供男性安全感,減少了面對家庭裡對父親與丈夫角色的失望與挫敗感,讓他們投注更多時間在事業上,形成關係的惡性循環。

閱讀更多

老公在家當米蟲,花費全靠娘家...現在找不到工作,反倒責怪老婆

tCol 2019-02-21

寶瓶文化

老公在家當米蟲,花費全靠娘家...現在找不到工作,反倒責怪老婆

沒有原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終結人際剝削,你該搞懂心理界限。

閱讀更多

不想當「食古不化的糟老頭」?想要年輕人認同,就別再倚老賣老

tCol 2018-11-10

銀髮族的重陽人生

不想當「食古不化的糟老頭」?想要年輕人認同,就別再倚老賣老

最近剛滿65歲,領到了敬老卡,正式成為官方所認定的資深市民,享有國內班機、高鐵、台鐵半價優惠、市區公車免費的優待,享受國家社會對我的尊敬與照顧。

閱讀更多

覺察負面念頭來源,才有機會轉念...你會發現最快樂的人是你!

tCol 2017-11-03

圓神書活網

覺察負面念頭來源,才有機會轉念...你會發現最快樂的人是你!

人會有負面的念頭或想法,首先與父母有關,因為我們從小就是透過父母的 教養方式 認識這個世界。請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被父母叮嚀過多少次「不要跟陌生人講話」「不可以太得意,會樂極生悲」?這些告誡的意圖本來是良善的,是父母害怕我們受傷而提出來的,但背後呈現的是焦慮、害怕與不安全感。

閱讀更多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