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丁菱娟
「留點距離,讓我們更近」,這是30多年前的廣告金句。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句話,因為我發現這句話適合套在任何人際關係,不僅僅是朋友、同事,甚至親人都是如此。但唯有親人這點最難,尤其長大獨立的小孩仍和父母同住,因為無可避免和父母朝夕相處了前半輩子,界線已經難以畫分,要留什麼樣的距離才算適當,考驗著親子關係。很多我輩朋友,現在正在適應這樣的改變。
閱讀更多
2025-03-20
戴逸群
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有一個靠北版和一個告白版。這兩個社群活躍於學生的網路世界中,雖然性質不同,但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匿名。靠北版通常充滿負面能量,內容多為對學校、師長、同學的抱怨,言詞往往尖銳粗俗,宣洩著學生內心的挫折與不滿;而告白版則溫馨可愛得多,學生們藉此表達暗戀心情,分享感動瞬間,甚至感謝那些平日裡無法當面說出口的善意。
閱讀更多
2025-03-19
基因醫師張家銘
有人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 「可否簡單的解釋慢性發炎 ?」 慢性發炎其實有些抽象,因此讓不少人未曾真正注意它到底是什麼。慢性發炎是身體長期受到刺激,使細胞及免疫系統處於持續作戰的狀態。雖然不會讓人立刻生病,但這種隱形的消耗會逐漸侵蝕健康,影響全身各個系統,最終成為各種慢性疾病的根源。
閱讀更多
2025-02-26
Peter Su
什麼是長大? 有人說,是經驗的累績,有人說,是枕邊的頭髮,有人說,是離家的窗景。 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長大,是一段學會和自己妥協的過程。
閱讀更多
2025-01-29
郭美懿整理
對退休族來說,一輩子辛苦打拼,餘生就該對自己好一點!或許你覺得換一台新車、每年2次出國旅遊太奢侈;那每天一杯精品咖啡、影音串流平台看到飽、餐點外送,總不會太過份吧?!美國專業理財網站GoBankingrate.com卻分析,雖然享受人生無可厚非,但隨著時間推移,某些「小奢侈」卻可能會變成巨額開支,最終影響你老後的退休規劃。
閱讀更多
2025-01-09
黃山料
我們該用什麼態度應對「情緒勒索」?欲擒故縱、控制、立規定、緊抓不放,其實這些手段,根本留不住一個人。只有讓他在這段關係裡,持續的感到快樂、幸福、滿足,才能讓他持續的願意留下來。先成為一個「能帶給別人幸福的人」,才有本事留住那個「能讓你幸福的人」。
閱讀更多
2025-01-09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所長
過年這兩個字對於許多人來說,喚起的不是放假的喜悅,而是一場艱苦的心理戰。回家過年意味著面對親戚的靈魂拷問、父母的期待,以及家族成員間無休止的比較。這種「回家不是休息,是戰鬥」的感覺,讓不少人萌生了不回家過年的念頭。然而,選擇不回家,內心真的就能輕鬆自在嗎?其實,就算逃離了返家,壓力並不會因此消失。
閱讀更多
2024-11-08
劉教授
「讓自己進入漩渦中心,積極地把周圍的人裹挾進去, 你就能品嘗到工作成功之後的欣喜之情。」― 稻盛和夫
閱讀更多
2024-11-07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當我們聽到「靠爸一族」時,常會在心中把對方貼上負面標籤,直覺這個人的一身成就是因其背景,並非自身努力得來。然而,我們每個人都要「靠爸」才能出生、成長,因為從家族系統的角度來看,靠爸的「爸」字不是爸爸,而是家族有形跟 無形 的傳承。這些內涵不僅僅是個人的依賴,而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動力,藉由繼承前人的成就、經驗與資產,下一代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尋求自我實現並貢獻社會。前陣子時常被提起的張國煒和齊廷洹事件,正是詮釋了如何正向看待「靠爸」的最佳例子。
閱讀更多
2024-11-01
蔡曉萱 整理
冬天是腦中風好發季節,高齡者一旦中風往往會造成語言、行動能力受損。台北一位72歲蕭姓老翁晨起買菜時突然無法站起,兒子發現有異隨即送醫,診斷為小腦中風。蕭老先生經歷兩度手術,雖撤除氣管內管可自主呼吸,但意識混淆、口齒不清,行動能力也受影響。想不到經過中西醫合療,老先生3天就能清楚說話、1週後能下床站立並扶著床沿走路,從臥床到自己走出醫院、甚至還能爬樓梯,實現親自走回台北4樓住家的奇蹟。
閱讀更多
1/ 27
第 1頁,共 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