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搬離家獨立,媽卻電話轟炸還搞突襲…丁菱娟4提點給爸媽:放下控制慾「留點距離,讓心更近」

兒搬離家獨立,媽卻電話轟炸還搞突襲…丁菱娟4提點給爸媽:放下控制慾「留點距離,讓心更近」

「留點距離,讓我們更近」,這是30多年前的廣告金句。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句話,因為我發現這句話適合套在任何人際關係,不僅僅是朋友、同事,甚至親人都是如此。

但唯有親人這點最難,尤其長大獨立的小孩仍和父母同住,因為無可避免和父母朝夕相處了前半輩子,界線已經難以畫分,要留什麼樣的距離才算適當,考驗著親子關係。很多我輩朋友,現在正在適應這樣的改變。

 

我一位年輕同事小華,剛剛搬進了自己租的新公寓,這是他第一次真正離開母親獨立生活。然而,母親卻頻繁地打電話,詢問他每天的生活細節,甚至會突然造訪,檢查他的冰箱和房間。小華感到壓力山大,覺得自己無法真正獨立。

 

有一次,母親又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打來電話,詢問他晚餐吃了什麼?小華終於忍不住,對母親發了火,兩人因此大吵了一架。

 

「留點距離,讓我們更近」,這是30多年前一部廣告片的金句。一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句話,因為我發現這句話適合在任何人際關係上,不僅僅是朋友、同事,甚至親人都是如此。

 

但唯有親人這點是最難的,尤其長大獨立的小孩仍然和父母同住,因為無可避免和父母朝夕相處了前半輩子,界線已經難以畫分,要留什麼樣的距離才算適當,考驗著親子關係,很多我輩朋友現在正在適應這樣的改變。

 

 

父母的過度關心,其實是無形壓力

 

這次衝突讓小華和他的母親都感到痛苦,但也促使他們重新思考彼此的關係。小華希望母親能夠尊重他的選擇,給他更多的空間,而母親則希望小華長大後能夠更靠近她,了解她的需求,畢竟單親家庭撫養小華長大真的不容易。但小華覺得喘不過氣,希望能有自己獨處的空間。

 

在幾起次爭吵之後,雙方也冷靜思考,小華決定與母親坦誠溝通。他告訴母親,他需要一些空間來適應新的生活節奏,希望母親能夠尊重他的選擇,不必事事噓寒問暖。母親起初有些不理解,但在小華耐心解釋下,她才開始明白原來過度的關心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母親也算是明理的人,決定放下對小華生活的控制慾。以前她全部的重心都在小華身上,現在退休後時間多,一時無法調整,經過溝通以及旁人的開導,她決定重新調整時間,將重心放回自己身上。開始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瑜伽課和讀書會,這不僅讓她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也減少了對小華的過度關注。

 

這樣的改變讓小華感到輕鬆,慢慢地調適溝通,也讓母親學會了信任和尊重小華的獨立性。兩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母親不再頻繁打電話,而是每週固定一次聯繫,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

 

適當距離讓親子關係更靠近

 

適當的距離能夠讓成年子女感受到尊重和信任,這對於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性至關重要。過度干涉可能會讓子女感到壓力和反感,從而影響親子關係。相反的,過於疏遠,則可能讓子女感到被忽視和缺乏支持。因此,現代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找到一個平衡點,是至關重要的學習。

 

 

4點小小的提醒給有成年小孩的父母,包括心態和行動。

 

●尊重子女的獨立性:理解並尊重子女的選擇和決定,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和成長,有經濟能力的話,我是比較建議成人子女與父母不要住在一起,畢竟他們也要培養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良好的溝通:坦誠交流彼此的感受和需求,避免誤解和矛盾。像小華能夠跟媽媽主動溝通,心平氣和地說出心裡的需求比較能讓父母接受。

 

●設定界限:明確彼此的界限,避免過度干涉或過於疏遠。譬如說明何時聯絡方便,又多久碰面一次雙方都覺得舒服的次數(其實現在也有些父母比子女還忙)。

 

●提供支持而非控制:在子女需要時提供建議和幫助,但不強加自己的意見。

 

最終我們要記住,親子關係是一種不斷演變的關係,隨著時間推移需要進行調整和適應。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應該在這段關係中找到彼此的角色和距離。對於父母來說,學會放手、信任子女,是愛的一種表現,對於子女來說,理解父母的牽掛,並能夠以成熟的方式回應,也是一種成長。

 

最終,親子關係的核心在於雙方的尊重和愛,只有當我們在愛的基礎上找到合適的平衡,這段關係才能夠真正地健康發展、歷久彌新。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