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6
小花平台保險+
自從美國首席理財大師同時也是知名暢銷書作家大衛・巴哈(David Bach)提出廣為人知的「拿鐵因子」(Latte Factor)理論後,不少人將其奉為圭臬、趨之若鶩,作為個人投資或是理財的範本;不過,也出現部分聲音認為,身邊點點滴滴的小錢固然不容小覷,只是如果連喝杯咖啡的生活情趣都被剝奪了,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閱讀更多
2022-01-27
黃惠如
因為採訪之故,我去過不少人的家。雖然工作在身,不免也張開眼睛,看看別人家裡格局如何、書架上有哪些書、裝潢是什麼風格。我吃驚地發現,中產階級的我們,幾乎居家格局類似、購置的家具類似、堆積的雜物也類似,我幾乎沒看過清爽整齊的家。
閱讀更多
2022-01-13
獨言(DokGen)
編按:作者1966年出生於日本京都,三流大學畢業後就職食品公司,24歲在母親資助80萬圓下開始投資股票。28歲結婚生子,35歲因妻子外遇而離婚,成為單親爸爸,從可用資產90萬(約22萬新台幣)開始,4年積存1000萬(約250萬新台幣),從此開始起起落落,經歷天堂、地獄再翻身成為2億5000萬(約6250萬新台幣)富豪的致富人生。
閱讀更多
2021-12-14
林靜芸醫師
我的外婆牙齒沒啥問題,但是不喜歡吃粗或硬的食物。家裡負責煮飯的人得花很多時間揀菜、挑掉老葉、粗莖,還是經常挨罵,原因不外是米飯沒有熟透,蔬菜不夠嫩等等,外婆挑剔到吃橘子,剝皮之後還須去掉瓤瓣上的纖維薄膜。我跟著外婆長大,喜歡外婆家的餐食,受她影響以為纖維不是好東西,沒想到回家跟母親同住之後,狀況完全相反。
閱讀更多
2021-10-20
金勝浩
「我敢說我比任何人都擅長賺錢的事,而且懂得讓錢『黏』在我身邊。」 —— 金勝鎬 不管你想財務自由、發大財、投資有成、創業成功,都跟一件事情有關:錢。 曾穿著3美元二手牛仔褲的貧窮小子,如今成為飲食跨國集團的董事長金勝鎬,身家超過5,000億韓元(約合台幣118億)。 在這過程中,他有機會細細經歷有關金錢的各種屬性。 他說:「在肉體和精神兩方面獲得自由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致富的關鍵取決於你如何思考金錢。
閱讀更多
2021-10-08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46
Q:我是仁浩,今年56歲,老婆54歲,結婚22年了,有兩個女兒,大女兒28歲,小女兒22歲,大女兒是20歲就奉子成婚,現在有2個孫女;小女兒剛就業住公司宿舍。我想來說我3週前遭遇到人生最大的震撼,就是那天有輛搬家卡車來家裡搬走很多行李,起初是小女兒的,原本小女兒就常從家裡搬東西到宿舍,沒當一回事,但裝貨裝到後來,居然連我老婆的行李也都搬走了,讓我大吃一驚。隔兩天老婆跟小女兒回來補拿細軟時,說了她要離婚,對我而言,真是晴天霹靂,我還打算等3、4年後退休後兩人一起旅行,沒想到突然就被要求離婚了,我也沒搞過女人,為何如此對我?老婆是資深護士,雖然是主管級,但也還會輪值夜班,她從8年前大孫女誕生後就常去大女兒家幫忙,常住在那裏,起初隔天返家一次,後來小孫女也生了,還在上班的大女兒更帶不來,加上老婆工作時間不固定,變成一週才返家一次,後來甚至2個月才回家一次,形同分居。大女兒那邊聽說也跟女婿分居快5年了,因為女婿不積極工作,依賴女兒工作收入;我聽小女兒說,老婆自己買了公寓,現在跟搬離宿舍的小女兒住,大女兒跟兩個孫女也馬上要搬來住在一起,成了只有5個女人的家庭。我和大女兒平時很少來往,女兒們幾乎不跟我說話,有事大概也只跟我老婆說,她們3人從以前就像姊妹般,我一直被蒙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雖然多年來兩人對話越來越少,但我不想一個人度晚年,還有挽回的餘地嗎?雖然看起來很困難了!聽說離婚很花錢,我又沒什麼錢,我也經不起!
閱讀更多
2021-09-24
靜水
生活越是逼妳,妳越要強大。當妳突然發現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把事情做好,就不會再期待他人為妳扛起重擔。屆時,妳就是自己的主宰。我和靖姐結識於某個書友會。那天我應邀來到她經營的餐廳,剛踏進院門就被眼前的景致迷住了。
閱讀更多
2021-09-24
雷納‧齊特曼
1990年代中期,湯瑪斯‧史丹利與威廉‧丹寇(William D. Danko)合著的《下個富翁就是你》(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瞬間爆紅,最大的原因是它揭露的數字很驚人。
閱讀更多
2021-09-15
吳淡如
夏天最怕電費暴增!由於天氣燥熱,又受到疫情影響,不少人仍在居家辦公(WFH),面臨到家庭用電費暴增等問題。如何省電、省錢又是一大挑戰,對此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誰偷了你的錢?》就提到一段故事,最近朋友碰到了一個難題,朋友家裡的冰箱有點故障,但還沒有到完全壞。只是不斷出水,門也關不緊。家裡的長輩認為,電冰箱還沒有完全壞,不需要換。這時候到底該如何判斷呢?到底該換、還是不該換?
閱讀更多
2021-09-14
格十三
無論爸爸或媽媽,改變我們命運的不一定是知識,更有可能是「孩子」。學校沒有教會我們的認真與拚搏,孩子能讓我們輕鬆做到;社會沒有教會我們的自律和 節儉 ,孩子能讓我們快速實現。在別人身上沒有發現的貧富差距,孩子能讓我們在自己家裡果斷找到。
閱讀更多
6/ 13
第 6頁,共 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