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精神疾病

顯示第 415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74

便祕、脹氣是腸子反轉了?醫師:注意「腸扭轉」5症狀,嚴重有致命風險

tCol 2020-09-02

林芷揚

便祕、脹氣是腸子反轉了?醫師:注意「腸扭轉」5症狀,嚴重有致命風險

63歲黃先生長期有便祕的困擾,日前因下腹嚴重脹痛,到急診就醫,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扭轉造成腸阻塞,不但腸子反轉而且充滿氣體。所幸經過治療之後,黃先生的肚子就像洩了氣的皮球,頓時消下去許多。

閱讀更多

不吝表達喜悅,不忘讚美他人!受照護者應具備的10大素養,讓照護關係和諧、良好

tCol 2020-07-21

上野千鶴子

不吝表達喜悅,不忘讚美他人!受照護者應具備的10大素養,讓照護關係和諧、良好

我之所以研究照護相關問題,是希望自己能成為「聰明的消費者」,否則就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服務品質。以下是依據我研究成果所整理出來,如何能享受良好照護服務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受照護者應具備的十大素養。

閱讀更多

焦慮想哭、負面想法好多?憂鬱症不怕!醫師:吃藥之外還能這樣治療

tCol 2020-07-02

林芷揚

焦慮想哭、負面想法好多?憂鬱症不怕!醫師:吃藥之外還能這樣治療

憂鬱症是大腦無法正常運作而導致的病症,而大腦掌控了我們的情緒和思考,當憂鬱來襲時,病人會反覆出現負面想法、悲傷想哭的情緒,甚至萌發輕生念頭。因此,對憂鬱症的患者來說,讓大腦恢復正常功能是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服用抗憂鬱劑之外,「經顱磁刺激」也是治療的另一種選擇。

閱讀更多

誰的人生沒有挫折過?專家建議「這樣」做,即使過去不幸,依然可以獲得幸福!40歲後愈來愈快樂

tCol 2020-03-11

腦內探險隊

誰的人生沒有挫折過?專家建議「這樣」做,即使過去不幸,依然可以獲得幸福!40歲後愈來愈快樂

​人如果想理解現在的自己,首先必須仔細回顧過去。透過這番過程,檢視過去對現在的自己造成哪些影響,然後再將焦點轉回現在。如果只是執著於無法改變的過去,那麼現實中的自己,就無法好好選擇一條讓自己更好的路。

閱讀更多

心悸、盜汗不見得是更年期!13大症狀告訴你,其實很有可能是「恐慌症」

tCol 2020-01-10

彰基院訊

心悸、盜汗不見得是更年期!13大症狀告訴你,其實很有可能是「恐慌症」

「小美為上班族,最近公司簽約業務忙得團團轉,好勝心強而壓力漸增,有一天開車上高速公路上,突然發生呼吸困難、心悸、胸悶、手抖,只能把車停在路肩,叫拖吊車下交流道。小美到醫院急診檢查,醫師告知沒有心肺異常就辦出院,但是回去之後上高速公路又有發作情況,每次約30分鐘,小美現在開車都會擔心隨時再發作,到門診重新檢查才發現是恐慌症……」

閱讀更多

每個人經歷不同,看事情角度也不同!中年教我的一件事:學會慈悲寬容,看什麼都很有愛

tCol 2019-12-13

詹益欣

每個人經歷不同,看事情角度也不同!中年教我的一件事:學會慈悲寬容,看什麼都很有愛

從覺察自己的濾鏡開始,並相信我們的看見不會是永遠,因為濾鏡是可以變換的。即使不能馬上就套上另一個,但至少可以試著調整明度、對比與色溫。

閱讀更多

中年後,對那些批評、責備都無視吧!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寫出專屬生命故事

tCol 2019-12-13

顧浩然

中年後,對那些批評、責備都無視吧!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寫出專屬生命故事

一旦我們的心,因著我們愈因為了解「我何以是現在的我」,並且因此而願意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我們也許就有機會以相對寬容的接納的態度,去理解那些讓我們生氣,甚至讓我們受傷的人何以如此?同時,也有機會放下對自己的責備或批判。

閱讀更多

有錢人沒資格喊辛苦?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年後,別處在福中不知福、不要窮得只剩下錢

tCol 2019-12-13

陳俊欽

有錢人沒資格喊辛苦?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年後,別處在福中不知福、不要窮得只剩下錢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最慘,別人的都不怎麼樣,因為大家都最在乎自己的,別人的——看開點、隨便啦、加油啦、不要無病呻吟──如果比我有錢,那可惡了:不要處在福中不知福啦、不要窮得只剩下錢啦……

閱讀更多

面對挫折悲傷痛苦,別再壓抑無視!學會說這兩句話,能讓自己生活更幸福、美好

tCol 2019-12-12

顧浩然

面對挫折悲傷痛苦,別再壓抑無視!學會說這兩句話,能讓自己生活更幸福、美好

遺憾的是,生活上,把我們自己打趴在地上的,常常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不合宜語言,還有,我們也接收,甚至認同別人對我們自己的批評與指責。

閱讀更多

50歲後,我終於圓了飛行夢!放下未滿足的期待,用「這些」方法,走出順遂第二人生

tCol 2019-12-12

顧浩然

50歲後,我終於圓了飛行夢!放下未滿足的期待,用「這些」方法,走出順遂第二人生

當我們願意把對方或自己當成一個人,而不是某個「身份」或「角色」,或許,我們就有機會不再被對這些身份或角色的期待給困住了,也就有機會釋懷了。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