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9
劉軒
當我們用中立的態度看事情時,也預留了許多空間給自己調整心態,不至於衝動行事,心理的彈性也就會表現得愈來愈好。
閱讀更多
2019-05-07
張璇心理師
夫妻之間因差異而產生的碰撞,有時來自生活習慣和認知想法的歧異,有時是情緒表達方式和心理需求的不同,比如一方將「緊密」和「親密」混為一談,一方覺得彼此都該有些獨處空間透透氣,才是理想中的健康愛。
閱讀更多
2019-04-22
林芷揚
「醫師是你的職業,但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做醫生?」神經外科名醫黃勝堅近年大力推行善終觀念和居家醫療,強調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醫師如何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不只治病,更要懂得「死亡」,協助病人和家屬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維護臨終尊嚴。
閱讀更多
2019-04-19
黃惠如
「我覺得昨天上台報告得不好,昨晚回家後一直翻來覆去睡不好。」面對同事懊惱自己表現而失眠,你也許會勸他,其實表現沒那麼糟,或過去了、算了,不要再想了,但那位同事往往會回答「沒辦法,我個性就是這樣。」
閱讀更多
2019-03-22
唐筱恬
「你知不知道當一個身心障礙人士搭飛機,拐杖被空服員收走時,那個 自尊 傷害有多大?」行政院前副祕書長徐中雄淡出政壇後,回到家鄉台中開啟輔具事業,從完全不懂零件、焊接等工匠技藝開始學起,他的夢,是打造出一款能讓身心障礙者生活自在、找到 自尊 的拐杖。
閱讀更多
2019-02-25
愛長照
我們是否感謝過家中長輩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很少。我們不是覺得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我們只是太習慣接受家人的愛,習慣成自然。自然不代表問題會自己解決,話不說開,心結不解,永遠有一顆定時炸彈。
閱讀更多
2019-02-15
高寶書版
人有兩面性,「被看的自己」和「看著的自己」兩種。自己裡面還有另一個自己。前面一個自己是別人眼中的自己;後面一個自己是內在能自覺的自己。
閱讀更多
18/ 22
第 18頁,共 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