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5
郭美懿
據國健署最新統計,2022年國人新發生癌症人數達13萬293人,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儼然成為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癌症患者除了身心需承擔突如其來的生活驟變,也常會擔心自己是否能挺過化療的相關副作用。其實中醫在這方面可提供幫助,透過中醫調理減輕化療副作用,還能改善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5-01-14
照護線上
近年來,晚期肝癌的治療持續進步,幫助存活期顯著延長,今天我們邀請到陳三奇醫師,來談談關於免疫治療常見的疑問,歡迎陳三奇醫師。
閱讀更多
2025-01-14
照護線上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閱讀更多
2025-01-13
癌症希望基金會/呂宜螢
運動帶來的不僅是生理各方面的強韌,對心理層面的好處尤其很有感:「即便我生病了,做運動時才發現,原來其實我能做的還是很多,跟一般人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根本不需要自怨自艾。」
閱讀更多
2024-12-27
郭美懿整理
58歲的S小姐,因害怕內診疼痛,加上自覺停經後已未有性生活,因此10多年來都沒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直到因為陰道分泌物增加及搔癢到婦科就診,才願接受內診及抹片檢查。沒想到檢查報告卻異常,接受進一步陰道鏡檢查後診斷為中度癌前病變,幸而經子宮頸圓錐狀切除術後恢復健康。
閱讀更多
2024-12-13
癌症希望基金會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是可以被「治癒」的癌症,數10年來,一線治療的唯一處方是合併標靶藥物及化學治療的R-CHOP療法;近年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出現可為病人帶來更好的預後、降低復發率。
閱讀更多
2024-12-11
癌症希望基金會
大腸直腸癌是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很多人發現時已經轉移,不過,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策略近幾年有很大的改變,新藥物愈來愈多,即便第一、二線藥物治療失敗,還有三、四線藥物一棒接一棒治療,有不少人可以長期控制病情,甚至有治癒機會,病人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閱讀更多
2024-12-09
郭美懿整理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被診斷出罹患肺腺癌,罹癌後她積極抗癌,除在台灣進行手術與後續療程,也遠赴波士頓哈佛大學附屬醫院就醫。本以為病情緩和,能與癌細胞和平共處,沒想到陳文茜卻在上週五(12/6)透露肺腺癌復發,且已轉移到肝臟及骨盆腔。而之所以會發現,是因為陳文茜在美國的主治醫師提醒,長期服用類固醇恐產生罹癌的後遺症,建議她立即檢查。返台後,陳文茜前往台大癌醫正子中心,接受正子斷層造影確認癌細胞擴散程度,被告知肺腺癌復發,且肝臟3個腫瘤中,「2個惡性,1個水泡;右骨盆腔也有1個。」癌細胞擴散速度之快,連台大肺癌權威陳晉興都不敢相信,「去年9月,電腦斷層掃描還乾乾淨淨⋯⋯怎麼可能1年發展成這樣?」
閱讀更多
2024-12-06
郭美懿
生命如火花,可以絢麗而短暫,卻也能如同微光,照亮世界!先後在32歲、55歲罹患子宮頸癌與舌癌的瑞萱,無畏病痛帶來的磨難,儘管長期化療讓她身形消瘦,更因手術留下長長的傷疤,但她卻勇敢透過鏡頭展露自己,成為「SHERO’s Beauty美麗綻放.女力無所畏」攝影巡迴展的模特兒之一,盼能藉著自己的生命故事,鼓舞更多病友。
閱讀更多
2024-12-05
NOW健康
根據2023年11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口腔癌在我國10大癌症中排名第5,而在男性癌症發生率中更名列第3位。在治療上,傳統癌症治療以手術、放化療為主,但仍有復發和轉移的風險。近年來,由於中醫藥生物科技的進步,口腔癌的治療上,無論口腔內各種細胞病變的控制、修復,已可以獲得很大的成效,改善快且痊癒率高。
閱讀更多
3/ 30
第 3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