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SARS

顯示第 213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93

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定期做這件事,才能有效防癌、改善慢性發炎

tCol 2021-05-31

石黑成治

癌症,是一種生活型態病!定期做這件事,才能有效防癌、改善慢性發炎

每年到了容易感冒的季節,總有一種元素會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它就是鋅,化學元素標示為Zn。鋅在人體中的含量僅次於鐵,是豐富的微量金屬。鋅可以啟動免疫反應,讓感冒快快好鋅是複製基因時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體內兩千種以上酵素的催化劑成分。當病毒和細菌侵入人體時,淋巴球和巨噬細胞等白血球表面的受器,就會開始進行確認的工作。接著,讓鋅快速地進入細胞內啟動免疫反應,這時會增加具有抵抗病毒和抑制腫瘤增生作用的「干擾素」。

閱讀更多

新冠疫情進入社區,「症狀」卻已經改變!這2點和流感最不一樣特別注意

tCol 2021-05-12

HEHO健康記者盧映慈

新冠疫情進入社區,「症狀」卻已經改變!這2點和流感最不一樣特別注意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到2021年,從最一開始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認為,流感跟新冠肺炎的症狀的確很相似,但「新冠肺炎比較不會肌肉痠痛」,可以用這個來判斷是不是感染者。

閱讀更多

華陀再世,也救不了不打疫苗不戴口罩的人!呂秋遠:社區感染期你最該做的10件事

tCol 2021-05-12

呂秋遠

華陀再世,也救不了不打疫苗不戴口罩的人!呂秋遠:社區感染期你最該做的10件事

我們進入了社區感染階段,雖然很遺憾,但是至少我們比其他國家都晚了一年以上,謝謝所有人的幫忙,讓我在這一年裡,免於瘟疫的侵襲。不過,看著有些人的情緒發言,還是想給朋友們一些建議:

閱讀更多

戴口罩前後坐15分鐘竟染疫?候診區比急診室更毒!重症醫師:醫院12個汙染區,最危險的是...

tCol 2021-02-01

黃軒 /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戴口罩前後坐15分鐘竟染疫?候診區比急診室更毒!重症醫師:醫院12個汙染區,最危險的是...

台灣第908例武漢肺炎確診者,因陪母親到桃園市平鎮某醫院看門診時,與在桃園醫院染疫的第889例於同一候診室共處26分鐘而被傳染⋯⋯大家開始説了,不是都有戴口罩就醫嗎,怎麼會被傳染呢?

閱讀更多

武漢肺炎》中研院揭5種抑制病毒藥物,紫蘇和薄荷都見效!「熱水沖泡喝可保健」

tCol 2021-01-27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

武漢肺炎》中研院揭5種抑制病毒藥物,紫蘇和薄荷都見效!「熱水沖泡喝可保健」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確診人數已突破一億人,全世界莫不引頸企盼疫苗的問世。但在疫苗出現前,開發有效藥物也刻不容緩。中央研究院在老藥新用的最新研究中,便從現有藥物和保健品發現五種潛力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抗愛滋病毒藥物奈非那韋、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以及薄荷和紫蘇的萃取物,在動物實驗中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毒。

閱讀更多

武漢肺炎匡列5千人》如何避家庭傳播?胸腔重症醫師:做足三動作,這招簡單最見效

tCol 2021-01-26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武漢肺炎匡列5千人》如何避家庭傳播?胸腔重症醫師:做足三動作,這招簡單最見效

20210126編按: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周一(1/25)雖未出現新增病例,但因案889、案890感染源不明,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宣布回溯進出桃醫的住院、陪病者等居家隔離14天,匡列人數超過5000多人。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上分析,哪些族群是家中最高危險傳播者呢?又要如何避免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在家庭傳播、進而阻擋社區傳播擴散?

閱讀更多

月薪35K卻能10年買兩房!40歲的他按步規劃退休,不靠別人、提前財務自由

tCol 2021-01-15

今周刊

月薪35K卻能10年買兩房!40歲的他按步規劃退休,不靠別人、提前財務自由

「年輕時,我年收入最高一度達200萬元,卻存不到多少錢;反而是進了銀行當行員,從月薪25,000做起的這10年,才累積了一點財富。」

閱讀更多

武漢肺炎》院內感染容易造成嗎?胸腔暨重症醫師:6個可能,導致醫療人員互相感染

tCol 2021-01-12

黃軒/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武漢肺炎》院內感染容易造成嗎?胸腔暨重症醫師:6個可能,導致醫療人員互相感染

編按: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院內群聚不斷擴大,8天已有9例染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上分析,導致醫療人員互相感染的原因有這6個。

閱讀更多

當無常變日常、3度和至親死別,韓良憶領悟要為「一個人老後」作準備

tCol 2020-10-12

彭蕙珍

當無常變日常、3度和至親死別,韓良憶領悟要為「一個人老後」作準備

作家韓良憶的父母和姐姐,在這10多年來相繼離世,讓她感覺到生命無常。荷蘭籍先生又年長她10歲,兩人沒有小孩,她坦言:「我勢必要面對一個人的老後。」於是,她結交年輕的朋友、尋覓未來居住的養老院、寫好遺囑,她強調:「我不要拖累別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