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引述陳立宏朋友的說法,陳立宏最近確實有一些症狀,例如走路會偏一邊或是突然跌倒、說話時會突然間停頓幾秒,視力也出問題不敢開車,因此下定決定進行檢查,沒想到竟發現長腦瘤。
基因突變或損傷造成
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張承能聽到陳立宏的新聞,也提及近來曾接獲類似的個案。他有一位職業為老師的患者,上課中卻突然停頓了好幾秒說不出話來,而且接連發生了三次,當時以為是老化現象而未放在心上。張承能聽朋友轉述時覺得不對勁,懷疑可能是腦部有問題,請他到醫院來檢查,果然在腦部找到腫瘤,所幸發現得早,開刀後已順利出院。
張承能指出,大多數腦瘤都是基因突變或是損傷所造成,雖然對於主要的成因還不清楚,但已經有研究指出,可能與生活上含氮硫化物的染料、殺蟲劑、有機溶劑與輻射線等有關。「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電磁波會不會增加腦癌,按學理性而言,並不會直接造成腦瘤,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如果長時間使用,罹患腦癌的機率可能增加,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也不敢下定論。」
腦瘤分良性與惡性腫瘤,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約六百名惡性腦瘤患者,盛行率約萬分之六,惡性腫瘤中比例最高的是「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約占四成,是惡化速度最快的腦瘤,病患通常在三個月內就會死亡。
「對付腫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開刀切除,但對腦外科醫師而言,相對是種挑戰。」張承能說,大腦是身體的指揮官,神經組織交叉複雜,一旦腫瘤長在控制運動、掌管記憶或是語言區域時,切除可能造成障礙,因此,處理到這些問題區域時多半只能望「瘤」興嘆。
提升手術精準度是重點
目前手術切除仍是治療腦瘤的主要方式,因此,提升腦瘤手術的精準度成為發展重點。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外科主任陳敏雄指出,腦瘤長在腦部時,通常就像蜘蛛網般蔓延整個大腦組織,一般手術只能盡量切除,但人力畢竟有限,此時就必須依靠其他方式提升手術精準度。
陳敏雄以榮總引進的螢光導引手術為例,病患術前先服用特製的螢光顯影藥物,人體會將它代謝成感光物質,再經由特殊光線照射後,異常增生的腫瘤細胞會出現特別的顏色,讓執刀的醫生能更精準切除。根據國外的數據,可以將九成腫瘤切除率提升到九成七。
除了外科手術,目前也可透過放射線進行腫瘤切除。陳敏雄說,透過精準的定位與劑量控制,可以降低附近組織的傷害;不過,放射線還是有所限制,只適合範圍比較規則的腫瘤,若是周圍不規則可能就不適用。
目前也有化療藥物與標靶藥物適用在腦瘤治療上。不過,由於大腦組織中有所謂的「血腦屏障」保護,因此藥物效用可能會打折扣;但現在已有化療晶片可透過手術直接擺在腫瘤細胞處。長庚醫院也利用聚焦超音波打開血腦屏障,讓化療藥物直接進入大腦組織,再用震盪奈米石墨烯產生熱能消滅腫瘤。
由於腦瘤細胞成長速度較慢,初期並無症狀,通常都是大到壓迫組織後才會產生症狀。張承能說,若有突發性且密集連續發生,又找不出原因,就要懷疑是否為腦瘤。例如講話突然停頓說不出話來、某部位肌肉不自主抽動、突發性頭痛等,都可能是罹患腦瘤的徵兆。
腦瘤新藥 台灣之光
同樣也是腦外科權威的雲林北港媽祖醫院院長林欣榮,日前帶領團隊從百種中藥中萃取出讓癌細胞老化的有效成分,不僅獲得了國家新創獎,並預估今年可以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新藥認證,正式進入人體實驗階段。
林欣榮所帶領的團隊,是從百餘種中藥中提煉出加速癌細胞老化的HK-001有效成分,並且將這種新藥製成緩釋劑HK-001-Wafer,可以在手術中直接放入大腦,這個裝置具有高濃度、高滲透、長時效等特性,藉以殺死癌細胞。
目前腦瘤有效藥物種類少,而且因為血腦屏障讓藥效較難發揮,利用這樣的緩釋劑治療方式,不僅可以增加手術治療效果,還能減少大腦術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最後還能有效殺死手術後沒有切除乾淨的癌細胞,對目前治療腦瘤的困境帶來革命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