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前後中醫宜忌?

手術前後中醫宜忌?

飲食宜忌是傳統中醫飲食文化的精髓,但常因時代背景的不同往往在禁忌表達與生活應用上造成誤會被冠上不科學。於醫院門診或住院接觸的病患中,常被問到「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的問題」

文 / 臺北醫學大學附醫院 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暨內科主任 林恭儀

常在會診病患時發現許多琳琅滿目的健康食品:雞精、蜆錠、高蛋白粉、即飲式營養補充飲品、雞湯、魚湯、綜合維他命…,或是一再地詢問麻油、鳳梨、海鮮、鴨肉、鴨蛋、茄子可不可吃?筋骨不好或是骨折病人不可吃香蕉?乳癌患者不能吃豆腐喝豆漿?癌症病人不能吃太補會發起來等林林總總問題,常常困擾著期盼早日康復的病人及家屬。

藥膳在中醫學本來就是一專門的學問,特別用在虛弱性體質的病患身上,所謂的「藥食同源」就是這個道理。適時的飲食調整的確會對手術後身體的恢復有一定的影響,諸如「食復」、「勞復」等因飲食失去節制所造成的疾病復原緩慢與病症再度復發,是同時困擾著古人與身處現代的我們。

對於身體的術後調養,古醫書《素問》就提到好的復原其實包括了精神與身體狀態的健康狀態,這正是「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如果不知道疾病與生理的關係而肆意飲食,嚴重如肝硬化患者持續飲酒或服用不明藥物,輕者如腸胃手術患者不願意循序漸進的恢復進食量,一下子就大魚大肉,正是所謂的「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大量消耗體力精神、失去健康飲食與均衡飲食的原則,這種「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的不良心境與行為,即使是現代中醫師與西醫師都會搖頭罷手,因為縱然有靈丹妙藥都難以診治恢復完全。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腸胃科手術後常見的飲食問題。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切除的病人在手術後,必須特別注意食物的特性不可太過粗糙和堅硬,初期多以流質食物少量多餐為首要原則,然後逐漸轉為日常態性食物。一般潰瘍的患者常用牛奶來中和胃酸,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後來反而讓胃酸的分泌的增加,飲用牛奶後若有腸胃不適症狀時應該考慮停止。

與痔瘡病患相同,禁止油炸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是有必要的;藥膳以懷苓烏骨粥為主,作法:懷山茯苓各一兩、與去皮油脂烏骨雞一斤半,慢火蹲煮後,瀝出湯汁後與米飯同煮到熟爛即可。

膽結石的手術通常是將膽囊摘除,在「無膽」的情況下相對地腸道對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會變差,容易腹瀉,所以恢復初期一定要先減少油脂的攝取,在肉類蛋白來源食用上儘量選取無油或少油,如豆腐、脫脂奶粉、瘦肉、非魚肚的部位等肉品。同時要減少烹調方式,少油煎改用蒸、煮、燉等方式,隨著身體腸道吸收情形逐漸增加油脂的攝取量,一般多要經過半年以上才會改善因為油品所造成腸鳴腹脹及腹瀉的症狀;藥膳以蜆蒜當歸麵線為主:黃金蜆一斤、整顆大蒜兩枚,當歸一片,水漫食材後蒸熟,再加入麵線拌食即可。

傳統醫學的忌口,不只是醫療與營養的生理範圍,也在包含了心理層面的部份,雞精並非必須,高蛋白飲食也不若新鮮食材的營養來的完善,吞飲特殊疾病營養補充品也不見得真的能幫助到手術後的身體復原,適度的補充營養與熱量,按照臨床醫師指示追蹤與不亂用健康食品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