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卑感化為成長的動力

將自卑感化為成長的動力

正因有了自卑感,才會努力向上發展。只不過,那並非與他人比較而來的自卑感,而是只要為了讓自己更向前一步去努力就行。

上小學之前,祖父總是一有機會便對我說:「長大了去讀京都大學!」當時的我,還不懂祖父所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才隱約知道,如果可以進去,就可以得到大人的稱讚。雖然不見得了解具體的意義是什麼,唯獨有一件事情非常確定,那就是:要考上京都大學,必須頭腦很好。

但是,進入小學一段時間之後,我就注意到自己的算術好像不太行。暑假結束前拿到的

成績單上,算術的評分是「3」。從學校走回遠離校區外的家裡之前,三十分鐘的路程上,我好幾次放下書包,從裡面拿出成績單來確認,可是,不論我反覆看過幾遍,算術的評分還是「3」。我心想:「糟了!這樣的話就進不了京都大學了。」在五等級評分之中拿到「3」,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可是,所謂的自卑感不是實際狀況中不如人,而是感覺到自己不如人。所以,當自己覺得不行時,就是不行。
 
阿德勒說,任何人都有自卑感,那是「對於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而正常的刺激」。正因有了自卑感,才會努力向上發展。只不過,那並非與他人比較而來的自卑感。如果現在的成績是「3」,那麼,不是為了與任何人競爭,而是只要為了讓自己更向前一步去努力就行。

無論是否受到肯定,讀書也好、工作也罷,為了達到熟練,唯有努力。但是,公開表明自己的努力或勤勉有時似乎不受大家贊同,反而看起來是不太用功的人能博得他人好感。甚至,也有人不認為讀書是好事,他們主張不要讀書,而要從經驗中學習,應丟下書本,向外發展。雖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表示:「幾乎一到可以脫離師長們教導的年紀,我便完全放下由書本上獲得學問的方法。」(《談談方法》〔Discours de la méthode〕)這並非完全不再讀書的意思,而應解釋為,不再認定讀書才是唯一能發現真理,且最有效的方法。笛卡爾不再讀書這件事讓人難以想像,因此,這句話不該只依照字面上的解釋。

要讓他人覺得自己看起來並非那麼勤奮認真,有其目的。因為失敗時,就能以沒有盡全力為藉口。

自尊心強的人害怕受傷,所以不是故意不付出應有的努力就去考試,就是乾脆不參加考試。這麼一來,萬一結果不如自己所預期時便有藉口。但其實原本只要多努力用功,就會有好成績。

那樣做,就如同「走鋼索的人,知道自己下方已經張好網子」,即使不慎掉落,也可以輕鬆著地,不受重傷。(《阿德勒教育心理學》)

不必限制飲食或不運動也能瘦之類的減肥法,許多人趨之若鶩。光聽就學會說英語的學習法也一樣。就算真的減肥成功、真的只是聽聽就學會了英語,但為了維持體重或保有英語能力,還是需要努力,否則成功不會持久。還是必須要說,那些期待不必格外付出努力就能成功的人,認真度不足。

有一天,一位計程車司機對我說了下面這段話。
 
「車上載著客人還說這些,似乎有點失禮,不過一旦客人上了車,我只要負責安全開到目的地就行。對我來說,這段時間並不算在『工作』。那麼,說到什麼時間才算在『工作』,其實是客人下了車以後,直到下一位客人上車為止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內,我不能只是漫無目的隨便亂開,必須先打聽、蒐集資料,知道在什麼時間、在哪裡可以載到客人。只要像這樣開計程車開個十年左右,往後十年的景況將會完全不同。如果只是想著:『今天(客人很少)運氣真不好。』這份工作是無法持續下去的。」

即使是短程的客人,只要載得夠多,應該也可以有不錯的收入。但是,如果接連一直載到那樣的客人,或者客人少時就說自己運氣不好,這樣的人不會設法去改善狀況,可以想像他們的人生如果不是沒有轉變,就是因什麼也不做而變得更糟糕。

雖然沒有必要特別強調自己的努力與用功,但還是希望可以盡己所能去努力。當然有時候那麼做了依然拿不到好成績,甚至考試也過不了關,令人感到遺憾。不過,也只有坦然接受,寄望下一次的挑戰。

萬事起頭難。沒有人天生就會騎腳踏車、會游泳。不論再怎麼難,自己要面對的事,只能自己去做,誰也無法替代。只要有毅力,耐著性子去進行,即使開頭認為自己辦不到,一段時間之後,真的就可以做到。
 
我曾經教一位以鋼琴家為志向的高中生學英語。問了一下,知道她是從三歲開始學鋼琴。有一次,我這麼問她。
 
「曾經想過要放棄彈鋼琴嗎?」
 
「一次也沒有。」
 
「覺得練琴很辛苦嗎?」
 
「從來沒有過。」
 
是的,就是這麼斬釘截鐵。
 
她處在一個從來沒有人逼迫、可以開心彈琴的環境下,並在過程中下定決心成為鋼琴家。如果是自己所喜愛的,努力就不會是一件痛苦的事。在師長看來,課業加上音樂課程,都必須咬緊牙關去面對,一定很辛苦,卻不知道她樂在其中。儘管為了學習自己不懂的事物必須要努力,但那同時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圖片來源:pe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