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黃偉俐呼籲,不是瘦就是最好,國外現在開始流行甚至過重的藝人、主持人,粉絲很多。最重要不要有體重的迷思,以健康為最重要的考量,數字本身不是問題,而瘦的方法也不是極端節制飲食,像Janet現在用運動方式是比較好的。
黃偉俐說,民眾對憂鬱症有迷思,以為憂鬱症不會好,但實際上台灣憂鬱症有八、九成的患者是會好的,大家要有信心,Janet就是個好例子。
與國外相較,黃偉俐分析,台灣因為緯度低,相較於北歐等高緯度國家,憂鬱症患者人數較少。嚴重度相對低,很少有人需要一輩子吃藥,不要嚇自己。
演藝人員因為工作起伏高低較大,在工作,如演悲情戲時,要投入比一般人多的情緒,加上暴露在大眾媒體面前,壓力比一般人大。私生活中也較缺乏好的抒發管道,也許外出吃飯被認出來,就吃不下。此外,習慣鎂光燈以後,若曝光減少也會失望,因此演藝人員與一般人相比壓力大,憂鬱比例也較高,國外也不乏有藝人罹患憂鬱症而輕生的案例。
「絕大多數的憂鬱症都會好」,黃偉俐舉例,因為失戀而憂鬱,失戀期過去,憂鬱症也好了,要直到下次失戀才會再憂鬱。不過,憂鬱症反覆發作,或持續時間太長,再得到憂鬱的機會比別人更高,民眾要特別注意。
民眾會問說,如何知道憂鬱症好了?其實不難,黃偉俐分享兩個指標:生活是否會快樂,以及睡眠。假如一個人只是心情還可以,卻在生活中不會快樂,這表示憂鬱症還沒完全好。當睡得很好、吃得很好的時候,生活自然很順利,不會像以前一樣行屍走肉,民眾不妨可以體會一下。
那少部分不會好的憂鬱症又是如何?黃偉俐說,有兩種,第一,有持續性壓力,或是壓力源沒解決,如曾有病人開的公司準備上櫃,但實際財務狀況不好,等著破產、被關,憂鬱症就很難好。像母親面臨坐牢,但擔心小孩,這種狀況越晚進去關,憂鬱症就繼續拖著,反而進去關以後可以慢慢調整情緒。
第二是醫師治療夠不夠積極,有些醫師警覺性不夠,或是患者過度害怕把憂鬱症的藥物往上加,反而會延誤病情。很多時候病人自己怕吃藥,影響到醫師的判斷跟加藥的決定,常常是憂鬱症拖很久的原因。
最後,黃偉俐想告訴憂鬱症的患者,危機就是轉機,以失戀來說,缺乏交往經驗,失戀時很憂鬱,就要學習如何挑對象,怎樣快樂在一起生活。或像者升官後,不知道如何管理,反而壓力大到憂鬱,這時就是要學習怎麼當主管。千萬別怕自己得到憂鬱症,怕被歧視;也不要擔心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很安全,沒有依賴成癮的問題。維持勇氣跟正向思考,藉著自我檢視跟心理諮商,憂鬱症其實反而是一個機會讓你變成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