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吃營養保健品的觀念正確嗎?

您吃營養保健品的觀念正確嗎?

Donna擔任多年的保健食品講師以來,我輔導過「藥局」、「有機店」、「直銷」、「醫院」…等通路的教育訓練,指導「銷售者」如何運用「保健食品」來協助「消費者」改善身體不適,也經常面對「消費者」諮詢給予適當的營養保健方案。

要達到真正的營養均衡真的不容易,所以Donna會鼓勵大家適當的補充優質的「保健食品」來彌補飲食不足的部份。但在教育訓練和諮詢的過程當中,我發現許多「銷售者」和「消費者」對於使用「保健食品」的觀念不太正確。若「保健食品」的使用方法錯誤不僅身體無法獲得改善,更有可能帶來其他隱藏的風險,不得不重視。

以下是我這幾年在教育訓練和諮詢上所得到的心得,我將分成「消費者」和「銷售者」來個別探討。首先,先來看看「消費者」對「保健食品」常見的錯誤觀念有哪些:

1. 對保健食品期望太高

有時「消費者」會問我:「癌症第四期吃XX會不會好?」,或是「吃XX可以不用洗腎嗎?」,若是「銷售者」對「保健食品」的認知錯誤,告訴「消費者」:「放心,一定會好」那就糟糕了。類似這樣的溝通要非常小心,以免造成「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誤解,當「消費者」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時,買賣糾紛就會產生。

正確態度:
均衡飲食以及良好的生活型態還是讓身體健康的根本,保健食品是用來彌補飲食當中吃不夠的部分,不能因為吃保健食品就忽略了正常飲食的重要性。另外,保健食品並不是仙丹妙藥,它並不能「治療疾病」,生病還是需要配合醫生治療,而善用某些保健食品可以減少治療產生的副作用,讓患者在治療期間有較好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

2. 自行減少藥量

這個現象最常發生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或服用「安眠藥」、「抗憂鬱」藥物的患者上,認為自己有吃保健食品就能控制病情,於是自行減少藥物的使用量,這是非常危險的。若是擅自減少降血糖藥物,血糖可能會突然飆高,造成高血糖急症,例如: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昏迷,有生命的危險。而原本有在服用安眠藥和抗憂鬱藥者,若突然停止服用容易產生戒斷現象,像是焦慮、恐慌、失眠、頭痛、手抖、幻覺、抽蓄…等。

正確態度:
請不要自己當醫生,是否需要減少藥量請與您的醫生討論。對於慢性病患者 (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若是您服用藥物的同時也有吃保健食品,請先諮詢過醫生、營養師、藥師,確定成分不會有交互作用後再吃,而服用期間也務必做好自我監控,記錄每天的血糖與血壓數值,回診時將數值與醫生討論。

3. 一個產品就要治百病

疾病產生的原因有很多面向,且有些患者可能也同時存在很多疾病,在調理上就需要多種不同的營養素才能解決,但「消費者」往往會希望只要補充一種就能改善所有問題,這是天方夜譚。例如:「貧血」的原因很多,缺乏鐵質、維生素B6、B12、葉酸、C都有可能,因此不是只補充「鐵劑」就好,也需要留意「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的攝取是否充足。再者,如果「貧血」是因為「胃潰瘍」大量出血導致,除了補充上述與造血有關的營養素之外,也可以視情況補充「左旋麩醯胺酸」來修復胃黏膜,減少潰瘍出血這個原因,貧血的問題才能真正「治本」的解決。

正確態度:
雖然許多營養素都有很多功能 (例如膳食纖維的生理功能列出來至少有10個以上),但並不表示這個營養素就能改善所有症狀,沒有一個保健食品可以包山包海治百病的。還是需要找出真正的原因為何,從根本去解決。

4. 我不需要補充

諮詢時有些「消費者」告訴我:「我吃太營養了,所以不需要再補充」,其實這句話有兩個問題:

第一是,「真正需要的營養素不夠」,當我問了幾個問題後答案就出來了,例如:他很喜歡吃麵食,不常吃米飯,就有可能會缺乏維生素B1;不喝牛奶容易缺乏維生素B2和鈣;蔬菜水果吃得不多,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營養素都會缺乏。

第二,「有負擔的營養素過量」,這個「消費者」喜歡去吃到飽的餐廳,而且一定要吃夠本,當然就會攝取過多的熱量、蛋白質、脂肪、膽固醇、鈉。在營養學的觀點上,「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都被稱之為「營養不良」,這樣飲食不均衡的結果可能會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像是「心血管疾病」、「三高」、「肥胖」、「痛風」…等。

正確態度:
每個人的飲食狀況都不一定,因此營養建議也會因人而異。Donna建議,先詳細檢視自己的飲食狀況可能缺乏哪些營養素,針對飲食不均衡的部份適當做補充,來預防「營養不良」所造成的健康問題。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飲食問題在哪裡,您也可以諮詢營養師。


Donna對「消費者」的建議:

現在是個資訊非常發達的時代,營養保健的知識上網都能查得到,且「消費者」也越來重視自己的權益。所以我建議「消費者」要多多學習營養保健的觀念,這能幫助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保健食品」,讓您付出的金錢真正花在刀口上,而且用對保健方法還能讓您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希望我能幫助您當個聰明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