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有錢,皆免不了一死,只有這點是平等的
首先,針對以下問題「你是否對將來的生活感到不安?」不意外地,資產愈少的高齡者,感到不安的人也愈多(參照圖2-1)。
▲圖/時報出版提供
相對地,資產在三千萬日圓以上的高齡者,未感到不安的人數較多。
不過,進一步詢問他們具體上抱有什麼樣的不安,所有高齡者回答的順序大多都是「生病」、「失去活動能力」、「生活資金不足」、「遭遇地震、水災、火災等災害時的應變」、「配偶的照護」、「與配偶死別」(參照圖2-2)。
▲圖/時報出版提供
但是,只有「生活資金不足」這一項會隨著金融資產不同而有差距。生病、災害、照護、死別都沒有差別。可以說人對於「生老病死」的不安是沒有條件差距的。不管多有錢,最終皆免不了一死,只有這點是人人平等。
不管資產多寡都要花費相同醫療費的不平等現象
不過,若從不同金融資產族群來看,針對生活資金不足這項因素,資產兩百萬日圓以下者有百分之六十六的人感到不安,資產一千萬到兩千萬日圓者當中有百分之三十八,資產三千萬到五千萬日圓者有百分之十八,資產在五千萬日圓以上者僅有百分之九的人會感到不安(參照圖2-3)。
▲圖/時報出版提供
另外,關於以下問題「過去一年內,總共花了多少住院費、治療費、買藥費、復健費」,則不因金融資產多寡而有不同(參照圖2-4)。也就是說,不管擁有多少資產,所花費的醫療費用都是一樣的。
也因此,生活資金不足更成為資產較少的高齡者更加不安的要因。因為如果生病,大半收入就得要花在醫藥費上頭。
▲圖/時報出版提供
正因如此,就如同前文所述,有許多高齡者都希望年收至少能再增加五十萬、一百萬日圓。
四十幾歲時的重大傷病是否為貧困化的原因之一
針對男性,探討以下因素「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必須一邊看醫生、做療養,一邊工作」、「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請一個月以上的病假」、「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辭去工作」與幸福程度之間的關係。此項探討源自於假設因為疾病而影響到收入及資產形成。
統計結果發現,有關連性的是目前的年收入。年收一百萬日圓以下的男性有多達百分之十九的人「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辭去工作」(參照圖2-5)。因為長期的入院、療養而打亂了人生節奏,導致收入減少。
▲圖/時報出版提供
但是,年收六百萬日圓以上者當中有百分之十六的人「四十歲後曾因重大傷病而必須一邊看醫生、做療養,一邊工作」。果然,會成為上流者,要不就是個性較為堅強,要不則是身體本就強壯。
幸福老人不希望死後為家人帶來負擔
關於往後人生,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高齡者認為「若病重,不需要勉強救治延命」,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希望盡可能不給孩子帶來困擾」,其次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人「希望辦個只邀親友的簡單葬禮」,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人「不想活這麼久,希望走得突然」。
從回答比例來看幸福者與不幸者的差異,幸福老人回答「希望不給孩子帶來困擾」與「想要在家迎接死亡」的人較多(參照圖2-6)。
相反地,不幸老人當中較多回答「不想活這麼久,希望走得突然」,感覺有些厭世。
▲圖/時報出版提供
若觀察自由回答的內容,像是「輕鬆以待」、「只能聽天由命了」、「忠於自我地過生活」、「隨心所欲地活下去」、「不需要辦葬禮也不需要墳墓」、「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若能過得如意便滿足了」、「活得自然」等等,展現出這批戰後嬰兒潮出生者的價值觀。另外,也有人回答「要致力於興趣」、「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若有餘力,想去國外生活」。
本文選自《 在下流時代,也要做幸福老人: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