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嚴格來講不是自律神經本身生病,而是調控自律神經的內分泌、或是腦細胞生病了。那今天我要介紹大家很常聽到的東西,叫做「自律神經檢測」。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眾說紛紜,很多都不對,像肩頸緊繃,是自主神經(肌肉、感覺)系統,跟自律神經分屬不同系統。
自律神經失調 可先從症狀檢測來下手
比較沒有疑異的異常症狀包括:
喉嚨卡卡的〈看耳鼻喉科,說慢性咽喉炎〉
心臟跳動偏快
心悸自覺不舒服〈看心臟科,說二尖瓣脫垂〉
呼吸急促吸不到氣
胃脹打嗝〈看腸胃科,說胃食道逆流〉
腸躁症一天要上好幾次大號
頻尿尤其是睡前〈看泌尿科,說膀胱過動症)
這些大概都是我們很常見的,手抖冒汗也是。
從抽血檢查 還可判斷是否有失智症傾向
那抽血檢查要做嗎?做什麼呢?其實我們抽血主要是要抽甲狀腺功能跟腎上功能,看看有沒有異常,像甲狀腺亢進就會心悸、冒汗、手抖。
那假如是老年人,有些時候因為是失智症,常會在初期就出現一些焦慮症的狀態,在這時候有些失智症是可以好好治療的,所以也要做一些失智症的檢查。
心跳變異檢測 也是重要的檢測環節
心電圖是看看有沒有心律不整,胃鏡大腸鏡看看是不是腸子或胃是不是真的有問題,初期這些都是必要的。
一般診所常常推的自費項目「自律神經檢測」,其實就是心跳變異檢測,不只精神科,家庭科醫師,甚至一般進階健檢也會有,那這是什麼呢?
它是用數分鐘的心電圖看看我們心臟跳動的變異性,從這個變異去計算自律神經的功能,假如你的交感神經越強,變異性越小。
例如說你的心跳都固定在比如說每分鐘85下,幾乎沒有什麼變動,這叫做心跳的變異性小,代表交感神經過度旺盛,是自律神經異常。
這個數分鐘的心電圖可以順便看看有沒有心律的不整,除了自律神經的推算,有些程式還可以去推算腦神經的緊繃度、身體生理年齡,那越往後面推測,準確度會越來越往下降,「自律神經檢測」其實就是一種大數據運用的結果。
有些狀況不適用這個檢查,像原本即有心律不整;測量前也不可以使用會影響自律神經的提神飲料,酒精、檳榔、咖啡在檢測前是不宜使用的。
有必要的時候比如說心律不整還是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像24小時心電圖。心跳太快了〈尤其超過100次每分鐘〉,還是要做甲狀腺或腎上腺的檢查。
自律神經檢測不是正規的檢查,目前科學研究證據並不是很一致,只能作為輔助性的診療跟療效的追蹤。
所以再次強調自律神經失調並不等於自律神經生病,是調控自律神經的內分泌或腦部出了問題,最常造成的問題是腦部焦慮性的疾患,像恐慌、廣泛性焦慮症,有些人會廣告說那我們來治療自律神經,真的嗎?
其實直接治療自律神經真的能做到與否是一回事,但從邏輯來看呢,自律神經是傳令兵,腦部是總司令部,甲狀腺是將軍,這樣講好了,如果治療傳練兵會治好總司令部嗎?
這恐怕不太可能吧?如果說你有很多的焦慮症狀,像肩頸緊繃、過度擔心緊張、難入睡、煩躁易怒,
其實診斷應該就是廣泛性焦慮症,不要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依次看上5-6科,結果會累死家人跟自己,浪費健保資源,也會多吃很多冤枉藥。
(本文為黃偉俐醫師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