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的王伯伯住的是護理之家的單人套房,一個月費用近四萬元,但這裡的照護比約1比10,不可能有人全天候看著他,在無人看顧的情況下,很難保證失智患者不出事或亂跑,機構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用約束帶將人固定在床上。「不綁可以,麻煩簽同意書,若有意外這裡不負責任」院方這麼跟家屬說。
失智者約束在床 後遺症多
麗玲說,她剛來時就注意到了,王伯伯的四肢已經開始有萎縮退化的跡象,明顯是長期被約束帶固定,很少活動有關。所以,從第一天照顧王伯伯開始,她就把約束帶解開來,除了帶他到戶外活動,也按摩他的四肢來減緩僵硬的狀況。
「被固定在床上還有一個後遺症,痰很容易積在肺部,所以常常需要拍痰。」麗玲說,王伯伯對拍痰有強烈的抗拒感,第一次為他拍痰時,他竟目露凶光像是要打人一樣,嚇得麗玲趕緊停手。後來,才聽這裡的照護員說,王伯伯有攻擊性,曾發生打人的紀錄。
從他女兒王小姐那得知,為了幫父親找安身之處,她已經不知被幾家養護機構拒絕過了,就是因為王伯伯有暴力傾向。但照顧王伯伯兩個月以來,麗玲從未被碰過一下,「照顧王伯伯最大的關鍵,就兩個字:信任。」她這麼說,因為失智者的許多異常行為,常常是疑心病導致的。
照顧者建立信任 多管齊下
建立信任,麗玲一開始從「吃」下手,因為她看王伯伯沒其他毛病,卻吃得很少,所以精神也顯得很差。現在一般機構都傾向由老人自行進食,以免剝奪其生活自主能力,但麗玲說,這個原則必須視個案而訂,王伯伯因為四肢能力衰退,在進食過程中往往不太順利,所以吃個幾口就放棄了,可是經由從旁協助,他竟然把餐飯都吃光了,甚至家人帶來補充營養的食物,也吃得津津有味。來探望他的王媽媽非常驚訝,這些東西擺了快半年都沒吃完,沒想到現在一個星期就快見底了,當然,他精神也好多了。
光是用「吃」來改變王伯伯還不夠,麗玲知道「攻心為上」。她問王小姐:王伯伯在家裡時,最令他開心的是什麼事情?王小姐想了一下說:「孫女吧,以前在家他最愛逗小孫女玩,一天到晚喊著孫女小名就笑聲不斷。」陪著王伯伯到戶外活動時,麗玲三不五時就跟他聊小孫女的事情,也鼓勵小孫女常來探視他,「快樂的回憶,往往是失智者最好的情緒安撫劑。」
疑心與不安全感 耐心排解
即便是家人,要取得失智者的信任也未必容易,王媽媽有時來照顧先生時,就常發生一個窘境:蓮蓬頭的連接管被王伯伯扯斷了。原來每次扶他去上廁所時,王伯伯總是緊緊地拉著那條管線,等要離開時還是不放開,一不小心就扯斷了。王小姐無奈地說,賠錢給院方已經不知道幾次了,這時麗玲表示:「讓我來吧」
「其實,王伯伯上廁所時會很緊張,拉著那條管子才有安全感,要他放手不難,只要耐心地不斷告訴他:『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多講幾次他就會放手。」麗玲認為,照顧失智者最需要留心的,就是他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多疑之下容易出狀況,只要建立起雙方的信任感,很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專業訓練與經驗 照顧必備
不管是讓失智老人到機構中安養,或是請外籍看護來照顧,許多家屬通常忽略了一個問題:「不是『有人』照顧就好,更不是讓他吃、喝、拉、撒、睡而已。」如果沒有包含心理與情緒的需求,對失智者就不是完整的照顧,這些都需要靠專業訓練與經驗來解決,家人未必能勝任。
麗玲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很多失智長者由外籍看護照顧,但常常因為語言障礙,造成信賴感上的不足,更別說是進一步的情緒安撫,或是涉及文化背景所能提供心理支持。她建議,如果受限於經濟因素只能雇用外籍看護,不妨定期找專業照服員來協助,並讓家人參與照顧訓練,這樣就可以有效提升失智長者的照顧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