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胸痛卻心肌梗塞?名醫魏崢:心臟病家族史者不容輕忽

從沒胸痛卻心肌梗塞?名醫魏崢:心臟病家族史者不容輕忽

有不少人第一次看心臟科醫師時,才知道自己的收縮壓高達170 mmHg,甚至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時,仍不清楚自己有冠狀動脈阻塞問題,更令人遺憾的是有近一半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人,是在來不及送醫途中便已猝死,沒有機會與家人道別,留給親人長期無法彌補的傷痛、遺憾與追悔。

文/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魏崢

 

13年攀升2倍的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

 

依據健保局民國85年至98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從民國85年每十萬人39.2快速上升至民國98年的79.8,13年間攀昇2倍。

 

血液在血管內的輸送,就像道路上的車流量,如果因故造成車流無法順利通行,隨著時間進程,慢慢會造成道路壅塞甚至回堵,換言之冠狀動脈阻塞疾病,也是日積月累,因血液中脂性物質,或粥樣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狹窄鈣化,血液無法順利輸送,供給量不足,長時間便會導致周邊心臟肌肉缺氧,也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

 

但是依據資料,冠狀動脈阻塞病人卻有15%從未發生過胸痛的症狀,容易被忽略,但透過定期的檢查則能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以控制惡化的病症,尤其有心臟病家族病史的患者,更是不得輕忽。

 

不僅心臟病,許多疾病初期也不一定會有臨床症狀的表現,因此依個人身體狀況定時做健康檢查,有一定的必要性。近年來健保局對45歲以上民眾,有不同的免費健康檢查,各家醫院也規劃各種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自費健康檢查,提醒大家對自我健康的重視。

 

能定期做健康檢查是非常正確的觀念,但卻不可因為健檢的報告一切正常就忽略了身體的不適,必要的時候還是要去就診。

 

臨床就曾遇過類似的狀況,病人有胸痛的現象,但健康檢查中的心電圖項目檢查結果卻正常,病人也未將胸痛的症狀告知健檢的醫師,於是便自恃自己的身體「應該」沒有問題,而忽略了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的警訊,而導致病況持續惡化。

 

因為一般的健檢往往都只做靜態心電圖,只有高端的健檢才會進一步做履帶式心電圖(即運動式心電圖),所以運動時才會產生心肌缺氧現象的患者,就會因未做動態的心電圖檢查而忽略了重要的疾病。

 

40歲以上應至少安排一次運動心電圖檢查

 

運動心電圖檢查結果正常,當然可喜可賀;假若沒有異常的症狀,三、五年後再追蹤檢查即可。

 

但若報告異常,則應該考慮進一步做高階電腦斷層掃描,以了解血管壁鈣化程度及心臟冠狀動脈是否有狹窄。

 

近幾年來緊追在心臟血管疾病之後,為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三名的腦中風問題,有年輕化趨勢,尤其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或血管鈣化等高危險因子的民眾,亦須定期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頸動脈不可隨便按摩,因為頸動脈是由心臟通向腦部的主要血管,一旦逐漸老化,頸動脈就可能因為長期高血壓,或高血脂造成血管病變,這時若進行不當的肩頸部位按摩,血管內產生的粥狀斑塊就有可能脫落並且隨血流進入顱內,造成中風的危險。

 

一般民眾會質疑,既然高階心臟電腦斷層的準確度較高,又非侵入性檢查,是否可直接安排而略過運動心電圖等相關檢查?甚至列為每年健檢的必要項目?

 

事實上,高階昂貴的檢查也有其適應症,不是每個人都必需。

 

除非你是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險族群,甚至有不舒服的症狀或是有心臟家族病史,否則還是應該避免「非必要」的檢查,雖說新式儀器的幅射量已大幅降低,注射的顯影劑也可以很少,但對身體仍是一種負擔。

 

〈本文選自全書《知心》 ,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魏崢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 主任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科學 博士

簡歷:

1988年,執行臺灣首例長期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

1990年,當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1996年,率振興醫院團隊,執行亞洲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

2005年,率振興醫院團隊研發「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為臺灣首件通過美國FDA許可上市的「植入性心血管醫療器材」。

2010年,率振興醫院團隊,協助越南完成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心臟移植技術輸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