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那個表出來開機看看。」段行建指著空氣品質檢測儀上不斷飆升的數值,指標一路從綠區飆到黃區,衝進紅色警戒區前,險險停住。「這個會議室的空氣不是太好。」他對著天花板皺起眉。
頭銜掛的是群創光電榮譽董事長,段行建其實很少談公司業務了,他最常掛在嘴巴的,除了自動化、人工智慧和互聯網外,就是台灣的空汙,「我們(群創)能做的事情太小,但現在台灣要處理空汙是大事。」
段行建對空汙防治十足認真。除了讓群創買了百來台空品檢測儀,且不只送給高階主管,自己也隨身帶著,每到一處地方就發揮科學精神,屋裡屋外測量比對數值;他在新竹的家裡,不只有鴻海集團力推的夏普空氣清淨機,為防外來霧霾,他把面西的窗戶全用膠帶封起來;手機打開空汙資訊App「AirVisual」,只要一看空氣品質指數(AQI)太高,門都不出;「我有時候出國,只是為了到那邊去呼吸一口新鮮空氣!」語氣再認真不過。
南部是重災區 心繫數萬員工
聽來似乎有些草木皆兵。今年二月二日在鴻海記者會場子上,一談及自己平時對空氣品質的龜毛,還引來一陣笑。
段行建笑不出來,他只有不解。「我們的人民對空汙容忍度這麼高,真是匪夷所思。」他是科學家個性,不能忍受問題懸而未決。早在群創合併奇美時,段行建常搭坐高鐵通勤,對沉鬱低迴在嘉南平原的混濁空氣印象深刻。
再後來,更讓他覺得這事實在不能不管的關鍵,是二○一六年十月他趁健檢,照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發現肺部陰影──○.九公分的腫瘤。
醫師還拿不定主意是良性或惡性,要追蹤或是手術,段行建雖認為良性機率大於惡性,但仍決定開刀移除。切片檢查發現竟是惡性腫瘤。他趕緊請哥哥段行迪也去照片子,檢查出來,「他跟我的case(案例)幾乎百分之百一樣的。」
動刀可以把腫瘤拿掉,但埋藏在環境的病灶,卻沒有那麼輕易根除。段行建擔憂的是生活在台南和高雄的數萬群創員工,「台南和高雄將來幾年的呼吸疾病問題是必然。」
實事求是,他功課做不少,看了中國前央視主播柴靜一五年轟動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更與專家學者交流,隨口拋出的都是數據:「健保體系花很多錢在呼吸疾病,急診人數多一倍,一年因為肺癌支出要花一百多億元。如果長遠下來看,在環保上下工夫,可以省下幾十億元。」
可用民氣 「公權力」仍是根本
他曾經和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商談,提出是否有可能捐贈夏普空氣清淨機,「最應該捐的是小學教室,他們的窗戶都是開放的。」但再細想,每家每戶都擺一台空氣清淨機,問題就能夠解決了嗎?
顯然不是。「汙染源在哪裡?有沒有辦法防治?立法夠不夠標準?執法夠不夠力?有沒有針對空汙的投資體檢?」連珠炮似丟出問題,段行建意不在譴責,而是想深究整個社會,針對一個明確的目標,該有什麼樣的行動。
他舉例,榜上有名的高汙染來源,不論是鋼鐵、煉油、或火力發電,多有國營企業影子。段行建下了結論,「最後執行的關鍵,是抓在公權力手裡。」
今年三月開始,以群創教育基金會的名義,段行建將集結各方學者凝聚共識,探討空汙防治大計,並提出建言。基金會總幹事羅美君曾提議直接擬訂防治計畫執行,段行建卻否決。「我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企業家,一定要先把問題的根本搞清楚。」段行建擅長的企業組織精實管理,歸根究柢,就是定義問題。
近來連綿不絕的紅害、紫爆,把空汙議題推上民意的浪尖,「這時候民氣可用。」段行建期待基金會的努力將拋磚引玉,讓其他企業開始重視空汙防治,「企業不要再爭論誰是空汙第一名、第二名,把自己能做的做好。」
他心中的藍圖,不僅是找出問題。防治一旦成功,將是台灣對外輸出經驗的一大利基。「我那天跟郭董在討論新南向,我聽說台灣登革熱管理經驗已推到東南亞,那麼空汙管理也一定可以。」段行建緩緩地說,「這絕對是台灣的know-how!」
段行建
出生:1947年
現職:群創光電榮譽董事長
經歷:群創光電董事長、友達光電總經理、聯友光電總經理
學歷: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