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商室中,我有許多女性個案曾經/正在經歷家暴、有許多個案在童年時期目睹家暴、我當過這裡社區家暴庇護所的志工諮商師、接過24小時家暴專線、連我的博士論文都是寫跟家暴主題有關的研究,或許正是因為接觸到家暴太多面向,覺得這個議題實在是太複雜。
「家暴」 (Domestic Violence/或又稱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是指伴侶間的暴力關係,不僅僅是肢體暴力,還包含情緒虐待、性暴力、控制行為等等。
很多人在聽到家暴案例時,第一個質疑的就是:「為什麼她不離開?」如果今天你遇到一個新對象,那個人額頭上刻著「我會對你施暴」,那麼我猜你應該不會選擇和這個人交往 (我多麼希望世界可以這樣運轉,事情就會簡單多了!)。
但是,大部分的家暴關係,一開始都不是這樣,通常戀愛關係的初期,另一個人都是非常甜蜜與體貼(以及在熱戀時期本來就很難去覺察那些警訊),交往久了/結婚了,當對方開始出現肢體或言語暴力、控制行為時,妳會開始自我懷疑:「我做錯了什麼?我哪裡還做得不夠好?」
「是不是我的問題,為什麼他以前這麼體貼,現在卻變這樣?」尤其當對方不斷怪罪是妳的錯時,妳更會覺得「是我的問題」。
人很會適應環境,在這樣家暴關係中,妳是一天又一天適應更多的精神虐待、掌控行為,所以當他朝妳砸東西、向妳揮第一拳時,妳已經在這樣的受虐關係中很久了,妳也適應了(如果第一次約會時對方就朝妳揮一拳,我相信妳一定會馬上離開)。
而當一個人累積到想離開的時候,通常都是事態已經很嚴重了,妳可能發現離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妳可能沒有經濟能力、無法獨自扶養孩子、已經被孤立很久沒有支持圈、想說要再給對方一次機會、沒有工作經驗讓妳覺得妳會找不到工作、妳焦慮離婚後的未知、害怕家人以及社會對於離婚的負面觀感,以及,妳恐懼如果妳離開,對方會不會做出什麼事情來...
「離開一段家暴關係」是非常危險的過程。在美國,數據顯示,因為家暴身亡的女性,有80%是在離開的時候被謀殺。一個人不敢離開,這是非常深的恐懼,或許是一般人無法想像和體會的。離開一段家暴關係不是說走就走,而是需要許多支持、規劃、與資源。
當我們看待家暴案例,我們想到的是「這個人打妳,妳為什麼還要繼續待在這裡?」但是,「這個人」是她愛的人、是身邊最親密的人,你知道當身邊愛的人成為那位對妳施暴的人,這是多麼困惑、痛苦,與難以啟齒嗎?
我想我們不該再問:「為什麼她不離開?」,而是要問:「為什麼他會打人?」,以及,「為什麼我們可以容忍他打人?」
「為什麼他會打人?」這個問題也是讓我長期以來非常困惑,雖然理性上讀過各種研究顯示童年被虐待或目睹家暴,會讓一個人成年後更容易成為施暴者,但情緒上,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你會傷害身邊最愛的人?
當然伴侶間可以有各種情緒,你可以對伴侶感到生氣憤怒,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但這些情緒從來不能當作打人與施暴的理由。
我在諮商室中有好幾位個案,待在好幾年的家暴婚姻中,但是身邊的人都不知道,因為她們不敢講出來──心中感到羞愧、覺得說出來很丟臉、以及怕講出來被大家評價(像是被問「妳為什麼不離開?」),這些因素,都讓家暴受害者越來越孤立、不敢求救。
而且,很多施暴者都是很有成就、擁有很好的職業、對其他人友善有禮貌,讓受害者更不知道如何說出來。
如果妳/你正在經歷家暴,希望這些文字可以幫助到妳,希望妳可以願意說出來、開始求助,告訴信任的親人或朋友、以及尋找專業心理治療師。如果你身邊有親人/朋友經歷家暴,也請你試著提供一個同理與不評價的空間,讓另一個人可以安心說出來。一旦說出來,就有可能不一樣。
*文章中用女性因為數據顯示大部分家暴受害者是女性,但男性也會被家暴,而因為社會對於男性的刻板印象,會讓更多男性受害者不敢說出來。
(本文獲作者留佩萱授權刊登。About Counseling: 留佩萱/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