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基督徒,三餐用餐之前,都有禱告,從小就跟從母親受洗, 也養成餐前禱告的習慣。
讀小學的時候,每天都帶便當到學校,午餐時,領到蒸好的便當,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嚥,我須把便當放在桌前, 低頭禱告後, 才開始進食。
但每當我禱告完畢, 睜開眼睛時,對面總坐著一個男生,表示欣然接受,然後洋洋得意離去,使我非常困擾。自那時以後, 我對在人前公開禱告, 採取迴避的態度。
吃飯如此,即使其他的場合,我也盡量避免因祈禱而引起別人的側目,因為我的性格內向,凡事生怕引人注意,即使朋友告訴我,他們並不在意我的儀式,但在大庭廣眾之下,我會十分不自在,久而久之,我成了一個不祈禱的教友,自覺有愧於心。
入住養老院之後,這裡有好多教友,我們以弟兄姊妹互稱,其中有幾位高齡長者,禱告的內涵引人省思,在他們引領之下,我又開始禱告。
尤其在星期天的主日聚會,整個儀式要歷經一個半小時,參加的人數有五、六十人之多,有些教友是坐著輪椅來參加的。
他們一進入聚會的場所,便喃喃開始禱告,雖然體力已經衰微,但出自他們口中的禱告,卻鏗鏘有力,讓四周的人都感受到那種對神的崇敬,對宇宙主宰者的讚美。
近來,愈覺得個人能力的渺小,我們來到這世界是一無所有的,因上主的大愛,我們得以享受一切的美好,就以陽光為例,它是何等地光明! 何等地溫暖! 如果有一天太陽不供應能源,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是造物者的恩寵。
當我們禱告時,心靈的現象是看不見的,但卻可以感覺得到,當內心軟弱的時候,經過一番禱告,會有一股堅強的力量,讓我們的精神充實起來。
尤其在聚會的時候,弟兄姊妹們互相支援,那種對神的敬仰、信頼、祈求的誠意,會產生一股正面的能量,讓我們勇敢向前。
一個人, 如果沒有信仰, 遇到困難時, 常覺得求助無門, 如果你有信仰,情形就不一樣了,你有了求助的對象,可以向祂提出盼望、祈求、訴說,你愈是信頼祂,心靈上所得到的支援就愈堅強,讓我們遠離無助和徬徨。
現在,我已擺脫少年時期被作弄的陰影,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開口祈禱, 三餐飯前, 在餐廳坐滿食客的環境中, 也可以很自在地謝飯。
新約中曾傳下很重要的教誨:「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許多人都以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自然的事,哪知桌前的白飯,粒粒都經過辛苦的種植、運輸、炊煮......才成了我們生命的供應,用餐前的謝恩,是對供應者的道謝,也是對造物者的崇敬。
我也聽過其他宗教領袖所提倡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三好運動,這可以和我們的經節互相輝映,雖然我們都步入晚年,但誠心求好,任何時間都不嫌晚。
(本文摘自《一群人的老後:我在台北銀髮村的三千個日子》,四塊玉文創出版,黃育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