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血」則負責營養及滋潤全身,人體的臟腑組織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濡養才能保持健康,若血液充盈,則面色紅潤、毛髮潤澤、肌肉強健等。
血主要源自食物透過脾胃運化而化為「水穀精微」;及藏於腎的精氣注於骨、化為髓,再化生為血。
「血虛」則是因體內血液不足,導致肢體臟腑百脈失於濡養,而出現全身多種衰弱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為面白萎黃、頭暈目眩、視線模糊、經血量少、心悸、失眠、舌淡、脈沉無力等。多因思慮過度、疲勞耗損、脾胃虛弱、久病不癒、失血過多所致。
謝旭東說,而氣血互為因果,氣能生血、行血和攝血,因而稱「氣為血之帥」;血能養氣、載氣,故稱「血為氣之母」。氣血調和,才能維護生命的正常運行,若「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體型胖瘦可做參考,但無絕對性
氣虛和血虛可以從體型胖瘦來判別嗎?謝旭東表示,確實有這種說法,臨床上,雖然多數人有此狀態,但卻無絕對性,因此,不能見胖者就說「氣虛」,瘦者就說「血虛」。
他說,「肥胖者也有貧血問題,而纖瘦者也會有困倦乏力的狀況發生」!
如上述所言,氣虛與熬夜晚睡、壓力疲勞、飲食不佳、脾胃失當等有關;血虛則是思慮過度、疲勞耗損、脾胃虛弱或失血過多等導致。
可知氣虛、血虛的發生,與個人生活習慣有相當大的關係,要從這方面作改善。
謝旭東提醒,如有健康問題,不妨尋求專業中醫師,經由「望聞問切」仔細確診後再對症下藥,確保疾病能夠藥到病除。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補氣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