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華人同事沒有什麼家庭觀念。」某天,當我和瑞士同事R 閒聊時,她突然分享這樣主觀的看法。聽她這麼說的當下,我實在太震驚了,思路的齒輪因此停滯了幾秒、無法前進。
當我回過神來時,我已經陷入瘋狂的思考狀態,腦筋不停地轉呀轉。在臺灣,從小到大我們不是都被灌輸「天下之本在家」的觀念?傳統上,華人重視家庭,家族成員更維持緊密的關係。甚至,有的長輩會對西方的家庭文化嗤之以鼻,不屑地說:「西方人沒有家庭觀念,親子關係淡薄。如果子女長大了,父母就把他們趕出門。假使爸媽年紀大了,年輕人便送他們去養老院,讓他們孤獨終老。」
「其實,華人很像歐洲的義大利人,重視家庭關係,而且家族成員習慣照顧彼此,凝聚力很強。」我似乎在為我熟悉的文化圈做辯解,但是這的確是事實,不是嗎?
「妳為什麼會認為華人沒有家庭觀念?」我相信,R 一定是見著了什麼,不然她不可能平白無故冒出這樣奇特的想法。
「我對中華文化沒有什麼概念。不過,我發現華人同事太投入工作,工作時間特別長。很可惜,這樣一來,他們便沒有時間陪伴家人。」R 和我分享了她的觀察。
「妳是說, 華人不注重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嗎?」我幫她做了重點整理。
「可以這麼說。舉同事Z 為例,他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雙子女都很可愛。因為上個月某天正巧是他的生日,所以我問他會不會早一點兒下班跟家人慶祝?沒想到,Z 竟然回答他有要事在身,不能早走。這樣的日子一年可是只有一次。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他不能放下工作,把握機會陪伴家人?」R 的語氣帶著深深的惆悵。
「當然,工作可以帶來成就感,擁有支持生活開銷的收入也很重要。但是,人生只有一次,事業並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寧可把更多寶貴的時間獻給家人。試想,一個臨終的人在回顧一生時,腦海閃過的畫面只有工作,這不是很可悲嗎?」R 下了最後的註解。
我完全理解R 的看法。對她來說,擁有家庭觀念的定義就是多花時間陪伴家人。這也是許多瑞士工作者所身體力行的。我發現,每天最早抵達公司的同事大都是瑞士人。在彈性工時的制度下,只要早上班便能早下班,因此他們可以早一點回家,享受一整晚的家庭生活。當地的公司活動,例如:團建活動與聖誕晚餐,也大都在平日時間舉行。這是因為在瑞士人的觀念裡,週末時間是留給家人的,不適合進行跟工作相關的活動。
相反地,公司的華人員工習慣晚上班和晚下班,又時不時加班。也難怪,他們會在R 心中留下與家人疏離的印象。
「其實,當我說華人擁有家庭觀念,意指家人維持緊密的關係。許多父母願意在經濟上全力支持子女,同時希望孩子能依照著自己的意思過生活。另外,他們還有養兒防老的觀念,期望退休後,子女能照顧自己。」我決定對華人的家庭文化多做解釋。
「在瑞士,無論父母和子女都獨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覺得大家保有個人的隱私和空間應該比較好。而且,假使父母的控制欲太強,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很危險吧。」R 回答。
和R 的對話一直縈繞在我心底。其實,無論在哪個文化圈,人們都珍愛自己的家人,享受在一起的每分每秒。不過,在西方社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比較沒有牽絆,愛的定義是尊重彼此的生活;在華人社會,家庭成員習慣互相依賴,愛的體現是照顧彼此的生活。
然而,西方人重視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他們願意花更多寶貴的時間陪伴家人,一起增加共同回憶的溫度與厚度。因此,我可以理解為什麼R 認為在某個定義上,華人的家庭觀念淡薄了。
作者簡介_瑰娜(陳雅惠)
彰化人,定居蘇黎世,筆名「瑰娜」來自法文名Gwenaëlle的縮寫。在輔大主修法文、輔系義大利文,又在蘇黎世修習德文。淡江歐洲研究所時代,寫過很正經的政經論文,現在則把「瑞士」當作研究的對象。
旅遊世界30餘國,跑遍瑞士26邦。目前人生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是和雙胞胎妹妹(緹琪)一起變成瑞士人妻。因為身兼蘇黎世州居民和弗里堡州媳婦,所以遊走於瑞士德法語區之間。思考模式就像家中的電視頻道,德語和法語台之間切來切去,但最溜的還是國台語。
現任瑞士官方新聞網《瑞士資訊》(Swissinfo)和天下雜誌旗下《換日線》專欄作者,著有《瑞士不簡單:從社會、文化、教育面向,走進瑞士緩慢的生活哲學》和《瑞士不一樣:顛覆你對最強小國的想像》(木馬文化)等書。
臉書專頁:瑞士。瑰娜 All About Switzerland
本文摘自《社畜,也可以很優雅:瑞士地方太太臥底全球最高薪國家的職場必勝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