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十分鐘從頭到腳的舒展,將身體各處筋絡拉開。音樂一結束,老同伴們沒有一哄而散,繼續聚集在一起,分享著前幾天友人送的百年店家月餅,分發給每人羅漢果,簡短閒話家常後,再各自安靜離去。
這是劉瑞貞一天的序幕。
早晨運動完,她轉身往政大的風雨走廊前行,準備從山下走到山上後門口附近的傳統早市買菜。對一般大學生來說,這段上山約七、八分鐘路程常走得氣喘吁吁,但她穩健快速的步伐,連記者都差點跟不上。沿路,只見她直挺挺地走著,完全沒有佝僂駝背的老人樣。
「人看待生與死的態度,都是有學習方法的。」女兒劉毓秀看著媽媽健步如飛,滿臉笑意地說。在人生最有智慧、餘裕的年紀,母女兩人身心狀況都非常好,有時間談心、有時間相偕出遊,過著豐富溫暖的日子。
北歐作風的啟發,自理生活、走路吃力還是要出門
劉毓秀說,在二十多年前,她去了一趟北歐,看到當地許多老太太都親自上市場買菜,「我看到,有的推車菜籃有助行器功能,甚至把菜籃蓋子一蓋上,就可以坐在上面休息。」重點不在推車菜籃,而是她看到即使老太太走路稍微吃力,她們仍然不放棄出門購物,「自理生活」這個景象深深植入劉毓秀心中。
當時,劉毓秀父母已經退休,正討論該如何安排兩老的起居生活,「自理」就是她心中最高準則。「我不幫他們請全職傭人,也不跟他們住。」劉毓秀說,住在一起難免就會想幫父母做事情。「這些年來,有人罵我不孝,我心裡想,我不孝,但我父母的生活品質卻很好呢!」劉毓秀說。
這一天,記者跟著劉瑞貞到傳統市場,只見她一下子向賣麵食的大叔買包子;看見水果攤,她想到要做自己研發出的新菜色「酪梨拌百香果」,便挑選起來。她陸續採買了雞肉和蔬果,一路上都是她提著,最後坐公車回到位於台北市秀明路的家。
一進門,只見她不疾不徐地將熟食裝盤,擺上用十種穀物混煮的米飯,加上她新研發的菜色,地中海飲食的原則,既簡單又營養。令人嘖嘖稱奇的是,虛歲八十九歲的劉瑞貞沒有罹患高血壓,還能用真牙咀嚼雞腿肉。
上菜市場大有學問!購物、作菜、社交,身心動起來
劉毓秀說,不要小看老人家出門買菜的事情。除了練腿力、肌力外,跟菜販討價還價,或者拿錢找錢都需要動腦計算,「要吃什麼,買什麼菜,都要規畫,腦子就比較不會退化。」更何況出門買菜也能和人社交,從身體、頭腦到人際互動,老人家最需要的活動都齊了。
飽足後,劉瑞貞回到房間,映入眼簾是兩張書桌、各有一台電腦螢幕。一張桌子是用來看電視和讀外文小說,另一張桌子上的電腦,則完全顯現劉瑞貞「新潮老人」一面。
她告訴我們,接受採訪前,她先上Google和Youtube查閱《今周刊》採訪的形式,從檢索資料中也可發現,她關注的內容從選舉新聞到美、日國際大事都有涉獵。在空檔時,那台電腦也是她玩遊戲的「玩具」。
《今周刊》採訪團隊連續兩天,貼身跟隨劉瑞貞的生活步驟,我們發現了這位「新潮老人」最自主與自由的華麗姿態,以及內外兼顧將自己照顧好的精神與實踐。「老人家能夠健康自主,那麼『弟子服其勞』自然會消失。」劉毓秀說。
打破框架的第一步,就是製造老人家勞動機會,才是新孝道。例如說,曾發生過當時尚在世的七十多歲父親自己去買米、買泡麵,卻讓劉毓秀被社區保全或親友指責:這是不孝行為。「要讓他們自己動,才是真正的自由。」劉毓秀剖析。
對於劉家四個兄弟姊妹來說,如果要請全職傭人來協助母親生活,在經濟上是允許的,但劉瑞貞的選擇是「No」!她認為:「自己失能找外勞,其實也跟著外勞一起失能。」外勞幫傭有兩個缺點:服侍得好好的,老人家不是咀嚼退化就是行動退化。
為了方便老人咀嚼,外勞幫傭通常會將食物煮得軟軟的,導致老人家長期咀嚼功能不使用,慢慢地自然也不知道怎麼咬了;而以輪椅推送取代自主運動或者散步,將使肌力退化,最後落得老人家想活也活不好,想死也死不了的局面,這是劉瑞貞不樂見的。
身體因多動而能盡量維持健康的狀態,不至於像是停滯的鐘擺,恍如靜置。但年紀大了,當然會有力不從心之處,像是住處的清潔,高處打掃不到,那麼就由子女聘請彭婉如基金會的鐘點幫傭,每兩星期幫劉瑞貞打掃一次,費用只有請外勞幫傭的十分之一,卻能讓人住得舒服。
獨居不孤單,分開住各自獨立也能彼此看顧
再者,劉毓秀雖不幫忙父母買東西,但會陪他們聊天。劉毓秀不諱言,親友會認為讓高齡母親一個人住是一種不孝的行為,但她認為,「每個人都自顧不暇了,有很多事情要忙,況且一代要比一代優秀,不應要求所有的子女都一樣,要考慮社會現實。」「一起住要互相忍受彼此,也很難受。」所幸,當時「獨居」是劉瑞貞自己也贊同的決定。
對於他人的雜音,劉毓秀選擇不聽。她說,讓父母獨居,不表示她不理會父母親,而是如同小時候父母教導他們的一樣,只是現在角色反過來,各自負責各自的生活。
不住在一起,不表示親子間沒有相處密度。「我不幫爸媽買東西,但是我陪他們聊天。」劉毓秀住在高雄的妹妹,大約每兩周就會到台北和母親住上兩天,通常星期五晚上來,星期天回去。妹妹沒來的那周,就由她或弟弟補位。同時,每周會與母親聚會及通電話陪她聊天。
「我們跟母親(以及父親在世時)的相處,特別注重談話,互相交換想法、感受、健康管理實踐等等。從中發現需要我們處理的地方,譬如健康方面的問題,就要及時處理。」劉毓秀玩笑地說,最近與母親聊的話題就是高雄市長韓國瑜的「晶晶體」(註:指中英文夾雜的書寫及說話方式)。
因為獨居,所以劉瑞貞充分安排自己的時間。她在附近的老人中心為自己安排了許多課程,有靜態的英文課、也有動態的合唱團和敦煌舞課程。早上晨間運動完,如果沒去上課,就在附近的圖書館看書、看雜誌。
周一下午,我們跟著劉瑞貞來到老人中心。有人從附近住處而來,也有夫妻特別從台北市信義區一同前往,為了上這堂敦煌舞課。從靜坐到身軀的開展,拿著扇子三百六十度轉動整個身軀,訓練全身關節的張弛,只見劉瑞貞靈巧地跟著節奏,一點都沒有落拍。
劉瑞貞行動自如好自由
1. 獨居的劉瑞貞生活一點都不無聊,不是到附近的圖書館看喜歡的日文雜誌,就是到老人中心上課。圖為她與同齡人一起上敦煌舞課程的場景。
2. 晨間運動結束後,劉瑞貞常會轉往附近的早市,採購食材,有時看見新鮮蔬果,不忘幫女兒也帶上一份。
3. 買完菜搭公車,考驗的是記憶力,因為要記得經過幾站後要下車和站名;搭車的過程也會訓練到肌力。
4. 一輩子都是家庭主婦的劉瑞貞,靠自學精通日文、英文。她的房間裡有兩張書桌,一張擺著看到一半的英文小說,另一張桌上的電腦則用來玩遊戲、上Google、Youtube網站,與世界無距離。
要讓自己美美的!穿得漂亮更有出門社交動力
最後一招是買衣服給媽媽,讓她打扮得美美的,更有出門動力。很多時候,老人因為病痛或者老化,容易讓人從視覺到嗅覺,產生一種「老人味」。儘管再忙,劉毓秀也會利用商場、服裝品牌打折時,陪媽媽一起逛街買衣服。「穿得漂亮也才有想要出門的意願。」她表示,在北歐,可以看見街上老人穿得一個比一個還要時髦。
近身採訪觀察期間,我們發現,劉瑞貞腳上穿的是今年最流行的淡紫色跑鞋,許多裝扮還是新潮的「混搭風」,像是古風綢緞上衣搭配牛仔褲,衣服也多以粉嫩顏色為主,例如粉紅色或者鮮黃色,不像一般長者總是一身黑。這也使得八十九歲的劉瑞貞讓人一眼望去,有一種元氣滿滿的年輕感。
隨著老人中心的同伴一個一個離去,同齡人愈來愈少,劉瑞貞也開始為自己人生最後一哩路作準備。前陣子,劉毓秀陪著劉瑞貞一起去看了四間安養院,最後由劉瑞貞自己選定登記了其中一間。「一個生命該結束,就會讓你走!(生命)衰弱該走,我選擇不延命。」劉瑞貞說。這是她的信念。
自主健康的照護關係,給父母一點挑戰,彼此都能成長
在劉毓秀與劉瑞貞兩人互動中,我們好像沒有看見彼此的「照護」,那是因為她們提早在進入照護關係前,就做好了準備。
「即使是一個重度失能者,也要問他:是否想要用自己力量完成各種事情。肌力都不動,自然造成各種退化,他拿得動就要讓他拿。我們在重度照護發生前,就在前端減少失能時間,讓老人獨立自主健康活著。」劉毓秀剖析,「有時候給父母一個挑戰,也是一種成長。父母願意去應對,那麼這一關過了,社會自然沒話說,國家醫療資源也可以更集中。」
採訪進入尾聲時,電子信箱傳來一封來自劉毓秀的信,信末寫著:「如果這些年我的父母親無法獨立生活自理,我是沒有辦法做這些事情、貢獻社會的。我因此非常感謝他們。」當我們還陷溺於照護關係的糾葛中時,劉毓秀想的是要趁還有力氣時多推動一些社會改革,像是過去參與婦權運動,現在投入托育政策催生等事務。母親劉瑞貞也沒閒著,已經簽署當大體老師的她,認為將自己照顧好,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在與劉瑞貞和劉毓秀母女的互動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是在運動也好、到圖書館讀書也罷,抑或是談到自己研發的創意料理時,劉瑞貞總在簡短說明後露出淡淡的笑容,帶著一種溫潤,更多的是韌性,一種與歲月拔河也能贏的姿態。
母女相處親近不黏膩
兩人彼此關係既是親人也是朋友,更可貴的是,讓人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感,這何嘗不是新照護關係潛藏的大智慧。誰說,面對年老、死亡或者照護關係,都像是去掉濾鏡的不堪生活。劉瑞貞和劉毓秀母女的作法,正是一個重新定義「照護關係」的個中範例。
1. 與老朋友們一起進行拉筋功前,劉瑞貞(左)總會先在跑道上慢走兩圈暖身。這天,劉毓秀也來陪媽媽練功。兩人精神抖擻地一前一後走著,如同現在的相處方式,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2. 劉毓秀不幫媽媽買菜,但幫她買衣服,長輩打扮得美美的,自然會有想出門的動力。劉瑞貞嗜好不少,牆上的畫、茶几上的小鳥裝飾品,都出於她手。
3. 地中海飲食法重視食用大量穀物、蔬果、魚與肉食,並使用橄欖油,這也是劉瑞貞的煮食原則。她的餐桌上,藏著簡單卻抗老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