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照顧關係之前,要先認識⋯⋯
守則一:變老是「變化」,不是「退化」,老有老的智慧跟經驗,正向看待變老。
如果無法用正面態度面對衰老,等到父母無法自理需要照護時,會很難接受父母需要照護的事實。
守則二:日常自然討論生老病死,而非視為一種禁忌。
提早認清事實,自然會想好好照顧自己,未來面臨照護時,親子間才能維持好關係,共享人生下半場。
守則三:不以「生產力」來決定人的價值。
下廚做菜有「生產力」貢獻,但什麼都沒做,吃得津津有味,也對下廚的人有所貢獻。不要因生病沒生產力就沮喪,無論身處任何狀態,好好活著,就是對他人的貢獻。
當我照顧父母時⋯⋯
守則四:不要期待別人說「謝謝」、「辛苦了」,一旦想得到肯定,照護就會變苦差事。
因為被照顧的人未必會表達感謝,周圍的人也未必會肯定你的付出,一旦得不到,心生埋怨,就會將矛頭指向被照顧者,導致關係惡化。
守則五:決定自己能做什麼,不要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或是別人要求「該這麼做」而去做。
這不是說子女無法為雙親做任何事,只是希望子女清楚知道,自己能做和做不到的事是什麼,接受自己的「做不到」。
守則六:不要求被照顧者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
「我是為你好」、「為什麼不做?」如果把期待跟理想強加在被照顧者身上,容易產生不滿與挫折,照顧工作遲早出問題。
守則七:接受父母當下的樣子,不在意他們「已經無法做到」的事,聚焦在「他們能夠做到」的事。
當父母失去能力,覺得他們「可憐」,當他們完成一件事就加以稱讚,等於是把自己的理想套在父母身上,他們會感受到你「高高在上」而陷入感傷。
守則八:不要因為危險而阻止父母行動(例如:出門、走路)
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只會愈來愈多,到時候再怎麼鼓勵,也很難讓他們活動身體。若擔心,就適時陪在他們旁邊,防範危險,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打消他們行動的念頭。
當自己需要被照護時⋯⋯
守則九:不需要感到自卑,不妨努力成為被照顧者的良好榜樣。
受人照護時,也是讓家人能夠「對他人有貢獻」,所以不需要認為自己一味給家人添麻煩。
守則十:對做不到的事情,要有勇氣表達做不到。
對照護者來說,最傷腦筋的就是被照護者不承認自己「做不到」,坦然接受別人的幫助很重要。
資料來源:岸見一郎著作《變老的勇氣》、《面對父母老去的 勇氣》、採訪所得。
整理:黃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