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胃,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部主任趙毅以「食物的手提包」形容,手提包想用得長久,當然得靠主人用心呵護。無論是再美味、再營養的東西都得有所控管,否則對身體只會造成傷害。
他進一步說明,當食物通過食道進入胃,開始消化,消化完畢再將食糜送往十二指腸。食道到胃、胃至十二指腸分別都是關卡,一般來說,進食時得藉由湯湯水水才能下嚥,可能是「胃上端或食道下端」出現異常;若一吃就飽,3∼5小時後食物全部嘔吐出來,則是「胃下端」的警訊。
害怕照胃鏡 胃癌晚期才發現
與肝癌相同,胃癌也有三部曲,亦即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胃癌。
然而,胃部不適是極為普通的症狀,趙毅提醒,「時間長短」是檢視症狀的重要指標,他進一步說明,胃黏膜是個非常守規矩的傢伙,需要被規律對待。
一般而言,胃黏膜受損期間(也就是胃部不適時),只要飲食規律、少吃高油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約10∼ 14天就會獲得改善,倘若遵守規矩,症狀仍未好轉,就得就到胃腸科做徹底的胃鏡檢查。
胃鏡至今仍是臨床診斷無可取代的工具。但是,許多人只要想到「胃鏡檢查」得藉由一根管子伸進口腔滑入食道,到達胃部、十二指腸, 就感到害怕!
趙毅說:「檢查前確實空腹6∼8小時,因為只要胃裡還有食物,醫師就沒辦法看清楚胃的狀況,也可避免因嘔吐引起吸入性肺炎; 若擔心疼痛,可利用麻醉,照胃鏡沒有想像中恐怖啦。」
他突然嚴肅地說,胃鏡檢查如此普遍的狀況下,但是在台灣胃癌被診斷時往往是晚期, 早期胃癌不到3成,不敵日本、韓國被篩檢出的病例中,有4、5成左右的早期胃癌。
他提醒所有的腸胃科醫師在幫病人做檢查時,應該更謹慎、仔細。身為20多年臨床醫師的他,堅持對於胃潰瘍超過1公分的病友,於治療療程結束後,再做一次胃鏡檢查,確定傷口癒合狀況,因為,早期胃癌不論是外觀或表現上都與潰瘍極為類似。
早期胃癌無症狀 飲食是主因
由於早期胃癌病友幾乎沒有臨床症狀,縱使有症狀,也與一般胃病難以區分,等到出現體重減輕、解黑便、吞嚥困難,往往是中晚期。依據WHO癌症報告顯示,全球胃癌死亡人數排名第4,僅次於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在國人10大癌症中,胃癌也是名列第7。
趙毅說,「在日本每10萬人有60人,韓國每10萬人有80人,台灣每10萬人有15人,泰國每10萬人有5人,你會發現越北方的國家,胃癌的比例越高。」
胃癌也有所謂的地域性,主因之一是「飲食」,泡菜、醬瓜等重鹹、醃漬、煙燻、炭烤及含防腐劑等食物也都會傷害胃黏膜,食用新鮮蔬果是預防胃癌第一關。
胃癌的高危險群
50歲以上
男性
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胃癌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萎縮性胃炎
胃黏膜的腸上皮化生
分化不良
家族腺瘤
多發性息肉
胃曾部分切除
重鹹、醃漬、煙燻及含防腐劑的食物
抽菸
使用低劑量的阿司匹靈
檢出幽門桿菌 三合一療法殺菌
主因之二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近年來研究證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有較高的機會得到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等疾病。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及華倫(Robin Warren) 則因為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胃黏膜發炎,2005 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20多年前,潰瘍、穿孔導致胃出血,得經由手術治療,解決出血問題,若干年後剩餘的『殘存胃』是誘發胃癌的危險因子。」幸好,隨著醫療的進步,採用碳-13尿素呼氣試驗(請參見第42頁) 簡單地吹幾口氣,就可以檢測是否感染。
趙毅以自己的經驗舉例,健檢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雖然並不代表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就一定會得到胃癌,但仍自費「三合一療法(Triple therapy)」,約1,500元。
他認為任何慢性發炎都有機會演變成癌症,如B型肝炎的肝癌、EV病毒的鼻咽癌、人類乳突狀病毒的子宮頸癌等,更何況幽門螺旋桿菌已經被認定為第1類的明確致癌因子, 雖然只有1∼2%的風險會發展為胃癌,但誰都無法確保自己就是那幸運兒, 及早殺菌是較好的選擇。
編註:三合一療法指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加上阿莫西林(amoxicillin) 及開羅里黴素(clarithromycin)2種抗生素。首次接受治療得服藥7∼10天,一天服藥2回;若第1次失敗,第2次用藥因考量抗藥性,必須加藥,成為四合一藥物,服藥時間也得拉長到14天。趙毅提醒,吃抗生素一定要遵照醫生指示服用,切勿自行停藥)。
聽老婆的話 避免「走胃」人生
聖嚴法師談到生命這樣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趙毅說,面對癌症, 首先要「預防它」,飲食與生活習慣是護胃的重要一環。
由於胃癌屬於消化器官病變,攸關營養攝取,想要護胃,飲食是必修學分,「不妨從聽太太(家人)的話著手。」聽老婆的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做得到,這個人生活鐵定規律。
他以自己為例,老婆在家時,盡量避免外出用餐,綜合維他命、葉黃素乖乖吞,不熬夜、規律運動,老婆一出國,營養品就忘得一乾二淨。
他笑著說,聽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被嘮叨,心情就會倍感清爽,心情好就不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