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成為被記得的人!吳若權:3條件讓自己被信任、託付,人生更意義非凡

50歲後,成為被記得的人!吳若權:3條件讓自己被信任、託付,人生更意義非凡

若要在別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讓對方記得你。想要有好的口碑,至少需要以下三個條件: 1.一致性;2.獨特性;3.利他性。而且缺一不可。

人生,在不同階段、或不同場域,總會有一些或深或淺的人際關係連結,有可能只見過這一次面,從此就各自江湖了。但,你有沒有想過,在擦身而過之後,對方會把你忘得一乾二淨、還是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印象,可能有好有壞;比較重要的是你留在別人心中的印象,跟你對自己的認知, 是否接近?例如,你還記得小學或中學的同窗嗎?如果有一天,聽見他在別人面前提起你,描述內容跟你自己回想到的,會是同一個形象嗎?

 

之所以提出這個思考觀點,並不是要你利用最短的時間去取悅別人,在對方心中留下一個不得了的好印象,而是要跟你分享:人際關係裡,有所謂的「口碑」這件事。

 

問題是:我們留給別人的印象是「有口皆碑」,抑或是「有口皆『卑』」?若一面倒全是毫無印象、或幾乎負面的評論,表示自己身處在那個階段、或那個場域裡,沒有深刻地活出自己。

 

若想要在別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讓對方記得你。

 

想要有好的口碑,至少需要以下三個條件:1一致性;2獨特性;3利他性。而且,缺一不可。

 

或許你會說:我要為自己而活,不需要在意別人的評價。但是,你知道嗎?當我們年紀漸長,來自別人很自我的、或意見很分歧的評價,真的不太重要;若別人對你的評價是很集體的、很共通的,這代表在那個階段、或那個場域裡,從別人眼中看到的,是一個很真實的、活生生的你。

 

如果這些意見,跟自己的觀察很接近,無論是好是壞,都是很棒的自我覺察。假使別人的看法,跟自己的認知天差地遠,表示認識自我的程度不夠,你可能活在自我想像的世界裡,那只是二分之一的你而已。

 

因為在真實的世界裡,還會有另一個你——也就是別人所看見的你。這就是剛剛提到的三個條件中的第一點:一致性。

 

在《深度洞察力》書中提到,真正的認識自己,應該含括兩個面向:「自己內在的觀點」,和「來自別人外在的觀點」。

 

它們可以不是很相近、也可能會有誤差,但應該不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印象。例如: 你覺得自己待人很慷慨,但別人卻都覺得你十分小器;又如,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兢兢業業、謹慎細心的人,但在別人眼底,你其實過於大而化之,不夠細膩。

 

這種過於兩極化的印象,不但會是內在的你與外部世界溝通的困擾,也會在人際相處時製造不必要的衝突。

 

接下來,看看第二點:獨特性。這可能是服飾裝扮或外顯行為的特質,讓別人留下深刻印象。

 

或許可以想像演藝界的偶像明星,僅管經紀公司都會為他們形塑出一個很特殊的造型,但最後能在市場決勝負的,還是他的表演能力。

 

一般人或許並不需要過於特殊的造型,但至少在穿著和言行上,有一個令人過目難忘的獨特風格。

 

此外,還要重視內在的氣質或想法,讓它可以自然散發出與眾不同、卻又不是過於離經叛道的神采。

 

最後來聊聊第三點:利他性。前面提到的兩點,自己內外的一致性、與眾不同的獨特性,確實能夠讓人被記得,但這印象是正面或負面,就取決於第三點。

 

如果你把自身的價值,發揮在別人可以利用的地方,也就是所謂的「利他」,那麼別人對你的記憶點,就比較會是正向的。

 

反之,自己的特質或價值若沒有幫助到任何人,只是獨善其身,那麼,別人對你的印象也就停留在沒有特別意義的標籤。甚至,你還會獲得一個自私自利的形象,即使你可以不在意這些評價,但它就是你的一部分,必須學習接納它。

 

綜合前面三點的觀念分享,並不是要提醒你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被記得的人。

 

 

殘酷的真相是:無論你願不願意、或努不努力,都會被別人用不同的方式記得。

 

但如果你可以保持這份覺知,謹言慎行,除了被記得之外,還有可能被信任、甚至被託付,這更具意義非凡啊。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再難過,也終會度過:總有那些迷惘、不知所措的時刻──給不知不覺成為大人的你》,悅知文化出版,吳若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