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判只能再活半年,台大醫師罹癌後存活45年!奉行「生理時鐘養生法」,從此不生病

曾被判只能再活半年,台大醫師罹癌後存活45年!奉行「生理時鐘養生法」,從此不生病

照片為配圖非當事人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的醫師李豐,赴加拿大進修,就讀研究所第3年時罹患淋巴癌。返回台灣後,曾任教台大醫學院及擔任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專業是細胞病理。當年為她治療的醫師,有人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李豐醫師說:「我的細胞病理專業讓我明白,生病都是咎由自取。是我們置自己的細胞於死地,讓身體沒有機會復原。罹癌後,我開始自我反省,改變了飲食、作息、運動與對生死的看法,朝對的方向堅持下去,至今已和我的癌細胞和平相處超過45年。」

 

當我40多年前被診斷罹患癌症,並被預估只能再活半年時,我有接受手術,無數次電療,還有一次化療,但是腫瘤始終屹立如山。

 

當我改變主意不再治療以後,我做了很多改變,堅持下來的結果,我的細胞的自癒系統發揮了功效,讓我與我的癌細胞和平共處。而且,如果我繼續努力,我相信我的癌症不會再發。

 

當我30多年前因為背傷,一再復健都好不起來,甚至要靠輪椅過日子的時候,主治醫師認定,我的背傷會越來越壞,一直到我死的那一天。

 

那個時候,我才警覺,我又要靠自己了。

 

於是我非常辛苦地開始學瑜伽、靜坐、並一點一滴地在進步,如今,我不但不需要輪椅,可以走來走去,常常爬山,還爬上過玉山。

 

當我把我的經驗,及細胞自癒功能的理論,與病人分享後,如果病人肯認同,又肯靠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自己的細胞的話,細胞的自癒功能,自然會顯現出來。

 

很多癌症病人的癌症因此沒有再發,很多症狀不再依靠藥物。也有高血壓的病人血壓下降,可以不再吃藥。也有皮膚病,像紅斑性狼瘡之類的病症,可以因為改變體質而緩解。

 

我的專業是細胞病理,當我對自己的專業研究越深,研究越透徹,才發覺,生病幾乎都是咎由自取,自己置自己的細胞於死地,不給它超生的機會,身體才會沒有機會復原。

 

如果透過自我反省,努力作飲食、生活及心態上的改變,建立起善待自己的細胞的習慣,細胞自然會樂意地配合,讓細胞的自癒功能茁壯,有病的人自然會獲得改善,沒有病的人也會更健康。

 

人可以不生病

 

 

我的身體本來還蠻好的,可是罹患癌症以後,又是手術、又是電療、又是化療,體質便慢慢變差,很多副作用都一一出現,我也免不了在住院又出院的模式中過日子。

 

1986年10月,我又因為肺炎而住院,卻在治療的第3天,因為受不了藥物的毒性而發生了中毒性肝炎,主治醫師不敢再用藥,又不敢讓我出院。因此我在醫院裡住了一個月,每天的活動只有靜坐與睡覺,一個月之後,肺炎竟然不藥而癒。

 

現在看來,這不就是細胞自癒能力的明證嗎?

 

當時我沒有想到這個,卻明白,藥不能再吃下去了。因為一向生病或疼痛所用的藥,已經使我變成肚量很大的藥罐子。藥吃太多,肝臟早就到了生病的邊緣,輪到這次住院才吃幾顆抗生素,便成了最後一根稻草,肝臟抵擋不住,於是呈現中毒的現象。

 

果然從那以後,我沒有再吞進任何一顆藥丸,包括維他命丸。

 

 

設定「要健康」的目標,努力就有可能達到

 

肝臟如果不加以照顧,以後還會再出事。可是在西醫的眼裡,肝中毒之前,我的肝功能檢驗是正常的,也就是他們認為我的肝臟是正常的。在肝中毒之後,再抽血檢驗,肝功能又已回復正常,所以西醫是認為沒有什麼需要照顧的。

 

這件事情,讓我看到了西醫的極限,我決定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索醫療問題,並以自己為實驗對象,去嘗試,目標是:不要再住院。

 

我的嘗試,有成功、有失敗,但總的來說,健康的情形是在進步,體質在慢慢的改好。

 

20多年來,我沒有再住院。這次住院,果真是我的最後一次住院。而且,這些年來,我也沒有再看過西醫,沒有做過癌症追踪檢查,除了看幾次牙齒以外,我也沒有用過健保卡。

 

現在我的目標是:臨終無障礙。也就是說,我不要再生病,不要再住院,到臨終的時候,笑笑地跟大家說再見。

 

辦不辦得到呢?如果我不定下這個目標,我是鐵定辦不到,定下這個目標,有了努力的方向,也許就會辦得到。何況20多年來我都辦到了,近幾年來我的健康狀況進步更多。我已經滿70歲,隨時說再見,我都非常快樂了。

 

生活要規律

 

 

在細胞世界裡,細胞在不同的時段,會進行不同的工作,這點非常特別。因為體內任何工作,都需要血液,可是血液有限,不可能同時提供給所有組織,於是在設計上,血管會在不同的時段,依不同的頻率而共振,讓某一經絡上的所有組織,氣血特別充盈,工作更加順利。

 

一、早上5~7點,是解大便、排廢物的最佳時段

 

譬如早上5~7點,大腸的氣血充盈,大便應該這個時間排出,把昨天生產的廢物排光。如果這個時段不排光,廢物堆在腸裡,便會變成宿便,或者養細菌,或者產生毒素,都對身體不利。

 

又譬如早上7~9點,胃的氣血充盈,這個時候吃什麼都容易消化。到下午3點以後,腸胃道的氣血便比較不足,吃下去的東西,比較不易吸收。

 

古語說:早餐要吃得好,中餐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其實就是指出,早餐中餐吃得好,身體比較容易得到養分,晚上吃的,卻往往成了身體的負擔,所以要吃得少。

 

可是,現代人剛好相反,早餐常常不吃,或者吃得很簡單,但是晚上卻吃大大的一頓,堆在腸胃裡,不易消化,也不易吸收,於是變成廢物,到處堆積,久而久之,身體怎麼可能不生病?

 

二、晚上11點到早上3點,應熟睡讓細胞專心工作

 

又譬如晚上11點到早上3點,肝膽系統的氣血最充盈,這個時候,最好已經睡熟,讓肝膽系統的細胞可以慢慢把白天所造成的廢物或者毒物解決,以便利排出去。

 

同時,這個時段也是造血的時候,因為血液細胞的耗損率很高,不隨時製造新的細胞來補充,便會不敷使用。所以,這個時段,應該是熟睡的,細胞才能專心工作。

 

早睡早起身體好,這是古人傳下來的教訓,誰都讀過,可是現代人卻顛倒做了。

 

自從發明了電燈,電燈普及的地方,人們開始晚睡,電視出來之後,又更晚了,上網聊天、網路遊戲流行後,連學生與兒童都睡得越來越晚。

 

晚上該睡卻不睡時,所有氣血便硬是被抽調去大腦、去眼睛、或者手腳,肝膽系統及造血系統的工作便沒法順利進行,久而久之,誰能不生病呢?

 

 

三、把吃飯睡覺時間調好,細胞自然給主人好的回饋

 

知道了細胞的運作方式,如果我們想不生病,或者是現在已經身體很衰弱、體質很不好的人,想要改善體質,起碼就有了個下手處。

 

把吃飯的時間與方式改好,把睡覺的時間調好,完全配合細胞世界的規律,那麼,慢慢地,細胞自然會給主人很好的回饋。

 

不過,要看到效果,這樣的生活規律,便必須持之以恆,日日如是,時時如是。不可以做做停停,或者常常犯規,或者一日捕魚,十天晒網。這麼做,都會給細胞世界帶來困擾。

 

在軍中,要把所有軍人的心都帶到萬眾一心的境界,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為每一個軍人都有各自的一顆心,雖然在同一時間,有可能卻在想不同的東西。

 

可是,在細胞世界裡,情形便完全不一樣,細胞不會有二心,不用考慮到細胞的層次,只要想辦法把念頭管好就好,這比軍中管軍人們的心要簡單得多。

 

要把念頭管好,說容易很容易,說難也很難。

 

說容易是因為念頭的主人就是自己的心,只管一個人的心,要比管那麼多軍人的心,當然容易得多。可是,要管好一顆心,其實也不容易,因為外面的誘感實在太多了。

 

晚餐的時候,人最放鬆,太太又煮了一桌好菜,說不定還有孩子在旁邊,說著說著,便吃撐了。或者面對著電視,看到好節目,又逢週末,明天不用上班,於是放任自己,看著看著,便天亮了。

 

這樣的情景很熟悉吧?

 

以前,病人也常常跟我討論,要如何才能做到生活有規律,以及到底怎樣才算規律這一類問題,不過還是很難克制自己。

 

一直到我向他們說明細胞世界的運作情形,要求他們要尊重細胞及悲憫受苦的細胞之後,很多病人就做到了。他們說,一想到那些細胞又要受苦了,他們的念頭便回來了。

 

我維持規律的作息。我每天清晨4點起床,先喝一杯水,再準備早餐,把早餐放進電鍋去蒸之後,便有便意,要去解決這件大事。解決之後,開始做運動,包括拍打、拉筋、瑜伽與啞鈴等。之後是靜坐,吃早餐,8點多出門去上班。

 

如果是週末,運動免了,靜坐、早餐之後,六點不到便出門去爬山。每天晚上8點多,當大部分的都會上班族還在辦公室裡加班,我已開始靜坐,準備9點多睡覺。

 

我維持清淡的飲食,我都是自己煮午餐,通常是糙米飯和蔬菜。吃午餐時另外裝一小半碗,有三口飯、有少許菜,那就是我的晚餐,這樣我一定不會吃過量。這也是我現在感到最舒服的份量,我也知道,有一天我會連晚餐都不需要。

 

至於電視,我家連電視機都沒有,很土吧?可是,這卻是避免誘惑最好的辦法。

 

生活不但要規律,而且要有恆心地持續做下去,身體的健康才會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_李豐 醫師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赴加拿大進修,就讀研究所第三年時罹患淋巴癌。返回台灣後,曾任教台大醫學院及擔任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專業是細胞病理。現為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當年為她治療的醫師,有人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她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做運動,包括拍打、拉筋、做瑜伽與舉啞鈴等。之後是靜坐、吃早餐,然後出門上班;週末時,則會出門爬山。每天晚上八點多,李豐已開始靜坐,準備九點多睡覺。

她的飲食清淡,以五穀雜糧加蔬菜為主;時時保持心情愉快、常懷感恩心,最愛哈哈大笑,也常帶著病人一起笑出健康。她最大的健康目標,就是「臨終無障礙,走得自在」。

 

(本文摘自《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作者李豐醫師,原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