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富人的成功事實證明,創造財富的能力是贏得未來的最重要的手段。李嘉誠曾經對長江商學院的學生們這樣說:「自己之所以成為富人,不是因為有錢,而是因為擁有生錢的頭腦。」他所指的「生錢的頭腦」,就是指創造財富的理財規劃。
洛克斐勒也曾經說過,即使不讓他帶一分錢,把他放進沙漠裡,他依舊會成為富翁,因為他擁有創造財富的本領:「只要有一列商隊過來,我就會和他們做生意。」
可見,對於30歲後的人而言,你即將進入人生的黃金時期,必須要學會積累財富,學會靠錢賺錢。收入及資產狀況有所不同,理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而理財實踐也呈現出四個不同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可稱為「隨意理財」,即通常個人或者家庭都會有一個大概的資金計畫,如一個月至一年中,會有哪些數額較大的開銷,這幾筆資金又可以從哪些管道籌集到。這是人們憑著日常生活的經驗,都會做出的潛意識的理財方式。
洛克斐勒:全名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 年7月8 日∼ 1937 年5 月23 日),美國實業家、慈善家,因革新了石油工業和塑造了慈善事業現代化結構而聞名。1870年成為歷史上的第一位億萬富豪與全球首富。
第二個層次是「專業理財」,主要是指各大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這些金融機構同時還提供一些專業性的諮詢及銷售服務,人們可以此做一些專項的投資理財。
業內人士認為,專業理財的內容仍不夠全面,比如:保險公司推出的理財計畫,主要針對健康、疾病、財產、教育等方面,對於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以及風險規避方面關注不多。
然而,由於這一層次的理財活動的推廣比較迅速,因此也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參與。
第三個層次是「相對全面的理財」,即一些金融機構在設計某一款理財產品的時候,也會考慮一些相關的功能。比如說,某一種保險產品主要在關注個人的健康、安全之外,也可能會考慮人們投資收益方面的需求。 然而,對於人們多種理財需求而言,這一層次的理財還不夠全面。
第四個層次就是「理財規劃」,即個人或家庭的財務安排是從收入、 支出,以及理財目標、家庭的風險承受度等方面統籌地考慮。其著眼點是個人或家庭財務運行的健康和安全,涉及到人生目標方面,構成了一個理財規劃體系。
正確的理財觀念應是要考慮財富的積累,也要考慮財富的保障;要為獲利而投資,也要對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包括投資理財,也包括生活理財。
因此,個人理財首先要保證滿足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對剩餘財產進行合理安排,合理劃分生活開支與可投資資產。 當然,絕大多數的上班族,主要透過家庭財富的積累,實現人生各階段諸如:購房、育兒、養老等理財目標,在安排好家庭的各項開支,進行 必要的「節流」的同時,透過合理的投資理財「開源」也同樣重要。
進行理財規劃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將收支比例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對於上班族而言,工作是收入的主要管道, 因此認真積極地工作,不斷學習各項技能,不斷提高個人的工作能力,是保證工作穩定、收入增長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透過購買相應的人身及財產保險,也可以避免意外事故對家庭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步,合理規劃支出,留足應付日常開支或意外事件的應急資金。 因為,我們應切合實際地計算每月的水電費、衣食的費用、孩子固定的學費等支出,並在收入中先扣除,以備支付。
同時,在身體健康、業餘休閒等方面,每月也應有固定的支出費用,數額主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但要與收入保持在合理的比例。 對於每月結餘的資金,可以進行合理投資。當然,投資理財應以穩健為基本原則,不宜盲目追求高收益、高回報。
由於時間、精力、相關知識掌握及資金等方面的限制,上班族在購買相關金融產品進行間接投資時, 不宜涉足高風險的投資領域,可選擇一些相對穩健的投資產品,如基金、 國債或一些銀行理財產品。
此外,定期定額投資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資風險,更適合財富處於積累階段的普通上班族,同時還可以培養起良好的投資習慣。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人們所承受的風險和壓力是不同的,你應該去選擇適合你這個年齡段的投資理財產品。
一、單身期的理財
單身期2 ∼ 5年,開始工作至結婚前,收入較低、開銷大。這時的理財重點不在獲利而在積累經驗。
理財建議
60%用於購買風險大、長期回報較高的股票,或是股票型基金、外匯、期貨等金融品項;30%用於定期儲蓄、債券或債券型基金等較安全的投資工具;10%用於活期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二、家庭形成期的理財
家庭形成期1 ∼ 5年,結婚生子,收入增加,生活穩定,重點在於合理安排家庭建設支出。
理財建議
50%用於股票或成長型基金;35%用於債券、保險;15%用於活期儲蓄,保險可選繳費少的定期險、意外險、健康險。
我們把家庭形成期和單身期進行比較,發現我們的定期儲蓄減少了5%,這部分資金用於為我們留下一些保險。活期儲蓄的資金比單身期多了 15%,這是因為夫妻雙方的花費更多,手邊需要更多的活錢。這樣既可以做到應付日常開支,也可以保證定期投資的資金在投資期間不至於短期撤出,造成損失。
三、子女教育期的理財
子女教育期20年,孩子教育、生活費用猛增。
理財建議
40%資金用於股票或成長型基金,但需更加規避風險;40%用於存款或國債,儲備為教育費用;10%用於保險;10%為家庭緊急備用金。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的逐步穩定,家庭人口的增加,投資出現了這樣的變化:高風險、高收益品項投資比例是愈來愈少的。單身期:如果股票投資失敗了,因為年輕,我們還有時間再賺到錢。在進入家庭形成期和子女教育期,我們就需要規避風險。
四、家庭成熟期的理財
家庭成熟期15年,子女開始工作至本人退休,人生、收入高峰期, 適合積累、擴大投資。
投資策略
可以把家庭 30% 資金用來作為高風險投資,比如:股票、外匯、期 貨。股票類的基金:將 40% 的資金用作儲蓄、債券和保險;20%的資金用於養老投資:買養老保險、儲備退休金。當然,還有10%的資金是應急備用金。 到了成熟期的最後幾年,投資的風險比例應該會逐年減少,請為你最後的退休期來作規劃。
五、退休期的理財
退休期投資和消費都較保守,理財原則是身體健康第一、財富第二, 主要以穩健、安全、保值為目的。
理財建議
10% 的資金用於股票或股票類基金;50% 用於定期儲蓄、債券;40% 用於活期儲蓄,資產較多者可合法避稅,將資產轉移至下一代。 以上是我們一生的理財思路。這個思路是指導投資者未來投資的基本準則,遵循這個基本準則,我們就能找到財富的源頭。
積累財富不能靠工資,而是靠投資理財
財富積累必須靠資本的積累,要靠資本運作。對普通人來講,靠工資永遠富不起來,只有透過有效的投資,讓自己的錢流動起來,才能較快地積累起可觀的財富。
一般來說,創造財富的途徑有兩種主要模式:第一種是打工,目前靠打工獲取工資的人占 90%左右;第二種是投資,目前這類群體占總人數的10%左右。 一些專業人士對創造財富的兩種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結果:如果靠投資致富,財富目標比打工要高得多。
例如:具有「投資第一人」之稱的億萬富豪華倫.巴菲特就是透過投資致富,財富達到 440 億美元。還有沙烏地阿拉伯的瓦利德王子也透過投資致富,他才50歲,但早在2005年,他的財富就已達到237億美元,名列世界富豪榜前五名。
一般來說,在個人創造財富方面,比起投資,打工能夠達到的財富級別十分有限。但打工所要求的條件和「技術含量」較低,而投資創業需要有一定的特質和條件,因此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打工並獲取有限的回報。
但事實上,投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做、都要做的事。從世界財富積累與創造的現象分析來看,真正決定我們財富水準的關鍵,不是你選擇打工還是創業,而是你選擇了投資致富,並進行了有效的投資。
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前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年薪超過千萬美元,以打工致富,而巴菲特是世界「投資第一人」。我們可以透過這兩個典型人物的財富對比,來揭示打工致富與投資致富的區別。
巴菲特 40 多年前創建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時候,僅投入1500 萬美元,後來透過全球多樣性的投資, 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威爾許擁有超過 4 億美元的身價,與巴菲特的 440 億美元財富相比,就顯得太少了。可見致富方式選擇的差別,最終決定了威爾許與巴菲特之間存在著那麼遙遠的財富距離。
貧富的關鍵在於如何投資理財。巴菲特說過:「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亞洲首富李嘉誠也主張: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的,20歲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 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
李嘉誠有一句名言:「30 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 歲之後要靠錢賺錢(即投資)。」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當然,投資有風險,投資未必能致富,但是如果你不投資,則致富的 機會為零。
投資理財最重要的觀念、最有價值的認識是告訴你:「投資理財可以致富。」 有了這種觀念和認識至少可以讓你有信心、有決心、充滿希望。不 管你現在擁有多少財富,也不管你一年能省下多少錢、投資理財的能力如何,只要你願意,你都能利用投資理財來致富。
(本文摘自《用錢賺錢!30歲之後不該逃的理財課:錢追錢快過人追錢,找出你最適用的追錢工具》,和平國際出版,陳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