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自己都定型了,還有機會改變嗎?」其實你自己心裡知道答案。你很想改變,只是需要一點肯定。
讓我分享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故事。
曼谷市於一九五四年都更,需要遷移一座寺廟。廟裡供了一座巨大的灰泥佛像,這尊坐佛足足有四公尺高,寬度也有三公尺多,長年設置在一個簡陋的鐵皮棚下,保存狀況不太好,搬運它想必也將費一番功夫。
果然,當工人吊起佛像時,表面開始龜裂。寺廟的方丈趕緊喊停,深怕佛像繼續受損。
那夜的雨下得很大,方丈難以入眠,拿著手電筒回去查看,赫然發現佛像表面有道裂縫開始崩壞,還掉了一大塊灰泥。他往裡面一看,嚇得跌坐在地上,趕緊跑回僧寮,喚醒其他的僧侶。
僧侶們拿著手電筒和工具,半夜趕來支援。在方丈的指導下,他們邊誦著經,邊沿著裂縫施工,不是修補,而是小心翼翼地鑿開多年來一直守護的佛像。
完工後,僧侶們圍在四周不斷地膜拜,感動得不可自已。原來,在這斑駁破舊的泥土表面下,這尊佛像竟然是純金做的!
被封為泰國三大國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佛像,就是這麼被發現的!佛像重五.五噸,身軀的含金量四成、頭部八成、頭髮和髮結則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純金;以現在的金價計算,至少值台幣七十五億。
它應該是十三世紀素可泰時代鑄成的,不知何時被封上了一層陶土,並以這樣的狀態存放了至少兩百年,逃過了一七六七年緬甸侵略者的摧毀,還遷移過幾次,但竟然都沒有人發現它珍貴的真面目。
在灰泥碎片裡,方丈還找到一把特製的鑰匙。用這把鑰匙,可以將金佛拆解成九大塊,應該是為了方便搬運。顯然,這尊佛像的設計者是考慮周到的。
但到底是誰,又是為了什麼,把這無價之寶掩飾起來呢?歷史上竟然找不到任何紀錄。
簡直像電影裡的情節,不是嗎?
我特別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就好比我們在創傷後,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
我們都曾有個值得被疼惜的「真我」。就如同一個母親看著自己的寶寶,滿足地笑起來時,當一個人能夠實踐初心、接受真我,以致表裡如一時,是會發光的。
但隨著年齡,我們在真我的透澈體上,為了保護自己、也為了融入群體,而糊上了一層又一層的保護色,把自己變得平庸無奇。我們學會沉默、強顏歡笑,跟著大家做同樣的打扮、聊一樣的八卦話題。時間久了,我們也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那糊著灰泥的自己,逐漸變成了自己。我們守護著它,忘了其實背後還有個更堅強、發光的本質。但你又要怎麼知道、怎麼發現他的存在呢?往往,就是當自己不得不面對挫折、被迫離開舒適圈、重重摔到地上的時候。
這時候,請仔細觀察自己的裂痕
是的,你受損了,說不定以後永遠會帶著傷疤,但如果你能夠把這個遭遇視為認識自己的機會,沿著裂痕摸索,也許會發現有一股新的力量藏在下面。原來的自我認知崩壞了,原本安定的狀態不再,你最擔心別人會看到的脆弱,也包不住了。但你還活著,地球也沒因此而停止旋轉,反而覺得少了包袱、變輕了。
那感覺好比溺水了、沉下去了,放棄掙扎後,大吸一口氣,赫然發現自己原來是個兩棲動物!
這就是心理學所稱的「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能夠在經歷人生亂流後,反而變得更加堅強。而能夠造成這種正向轉變,有兩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感恩的心
練習感恩的思維(例如平常寫感恩日記),能夠幫助你把遭遇重新解讀(reframe)為恩典。
第二關鍵是信念
這個信念未必一定是宗教,而是一種對自己的信念。你要相信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是有計畫和目的的。你未必需要清楚知道那個目的是什麼,但要相信,你才會持續尋找;尋找,也會成為你轉變的契機。
佛學有句名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唯心而生。我們的念頭會改變外在的世界,也會改變外在的自我。沿著裂痕勇敢地挖掘,你可能發現自己受傷的地方,也藏著你最大的力量。
願你找到設計者為你留在心中的那把鑰匙。
(本文摘自《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三采出版,劉軒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