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肺臟布滿密密麻麻的小芝麻」... 肝癌開刀後3個月發現轉移,北醫教授癌後倖存的3個忠告

「我的肺臟布滿密密麻麻的小芝麻」... 肝癌開刀後3個月發現轉移,北醫教授癌後倖存的3個忠告

圖片僅示意,非當事人

「我的老師說有重大疾病的人身上有股味道,」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韓柏檉已過世的妻子張幼香在他們合著的《排毒舒食盛宴》中,回憶韓柏檉罹癌的過程。

 

發現癌症前8個月,韓柏檉在課堂上突然腰痛疼得站不起來,隔年除夕回老家過年,韓柏檉又發作,全身弓如蝦米,痛到跪在床墊上直冒冷汗。學病理檢驗的張幼香才想起,韓柏檉衣服上總有一股味道,混合菸味、蒜頭味和酸味,她一直想找出味道從何而來,後來打開牙醫師給消炎藥後發現,「就是這味道」,韓柏檉才向她坦承自己一直吃消炎藥忍著。 

 

韓柏檉2008年發現肝腫瘤,開完刀出院3個月後,又發現轉移到肺,「肺臟布滿密密麻麻的小芝麻,」韓柏檉形容,開始服用標靶藥、化療、放療;2012年復發,又再度切除肝腫瘤,超過10個年頭,韓柏檉依舊健康,還樂於分享,2019年他將抗癌歷程整理出版了《降癌十八掌:抗衰逆齡也可以》。

 

為什麼有些人罹癌後無法痊癒,有些人卻能和癌症奮戰後,凱旋而歸?

 

一開始罹癌,韓柏檉聽從醫師的,醫師怎麼說就怎麼做,和醫療團隊充分配合,但治療結束後,他認為,存活的關鍵,一是不要讓癌細胞增生,二是要想辦法讓營養供應充分,使正常細胞發揮原來應有的功能與機制,氣血循環暢通無阻。

 

要維持這2個存活關鍵,是離開醫院後的巨大挑戰。罹癌後,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運動、人情壓力等習慣,甚至金錢觀都需要扭轉,「醫學上的治療有功效,但無法改變你,許多人都知道要改變,但做不到,」韓柏檉接觸許多癌友後發現。

 

「別當濫好人,放自己一馬,」這是韓柏檉第一個忠告。很多事情自己常認為非這樣不可,非那樣不可,心裡有很多框架與設限,也顧慮別人的想法,造成壓力,長期累積難以消除。日本稱慢性病為「生活習慣病」,韓柏檉認為也是「社會責任病」,如果不把這些責任背在肩上,也許可以少點疾病。

 

甚至罹癌了,自己知道應該改變,但資訊來源多,也有來自各方的意見,癌症病人本身容易患得患失、三心二意,「陷在進退維谷的狀態是最傷的,」韓柏檉在書裡寫道。

 

況且復發的陰影是生活中的一根隱形的針,每逢追蹤依舊不安,而且一有風吹草動心裡就七上八下,許多患者不是被癌症打敗,而是被罹癌的壓力壓垮,最後被癌症吞噬。

 

放下一切去改變,才有可能提高健康勝算。不要想「為什麼是我」?不要想「我這麼努力了還復發」?不要為既成事實懊悔,放下不安,將精神穩定。一旦放下了,自律神經才能平衡,免疫系統才能發揮到最佳狀態。

 

韓柏檉第二個忠告是,要日復一日保護自己的健康。將生病的體質調整成趨向健康的體質,也就是除舊斷新,將身體舊有的汙穢排出,並阻斷新的毒素進入身體,一進一出達到潔淨平衡。

 

不過壞習慣如怪獸,沒有多久就回來,也會再度給癌細胞養分。要能日復一日實踐,需要大道至簡,簡單容易做,不需要花很多錢,也不需要尋覓祕方,簡單的事持續做就會看到效果,韓柏檉認為這是一種健康複利,「時間花在哪裡,健康就在哪裡」。

 

《降癌十八掌》分享他每日力行的18種方法,如靜坐冥想呼吸、每天超過一公升的蔬果汁、至少兩餐是舒食(也就是色香味俱全的蔬食),以及每天晚上用溫涼水加粗鹽泡腳等;也分享了他一整天作息,從起床默唸佛號、按摩頭臉、耳朵,一直到睡前腹式呼吸、帶著感恩入睡等。

 

韓柏檉最後的忠告,無論是否罹癌都受用:照顧自己的身體是一種天職,猶如照顧自己的家庭、小孩,是一輩子都應該努力的目標。

 

作者簡介_黃惠如

深深耕健康醫療新聞超過20年,並身體力行。現為斜槓中年,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並獲亞洲新聞卓越獎(SOPA)首獎、吳舜文新聞獎雜誌報導獎首獎、消費權益新聞報導獎首獎等肯定。

本文摘自重版文化出版《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