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宣安表示,每逢選舉,來諮商的民眾也跟著增加,常見症狀不外乎是失眠、焦慮、吃不太下,嚴重的甚至還有憂鬱傾向,而這些症狀主要都歸咎於對選舉活動過度投入所導致。
近日門診就有民眾求醫,他因為積極參與選舉活動,近來常莫名感到心悸,晚上也是反覆難眠,不僅無心上班,生活上也因為情緒起伏而受到影響,經由同事建議來做心理諮商。所幸該民眾聽從心理師的引導與建議,重新調整心態並藉由慢跑,把生活逐漸拉回正軌。
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王迺燕說,許多民眾透過社團、臉書關注選情或參與討論,交感神經始終處於高點,一旦越接近選舉投票日或是選舉結果不如預期,焦慮、失眠、震驚、無法接受、憤怒不平,甚至陷入悲觀、憂鬱等症狀就會越明顯,而這就是所謂的「選舉症候群」。
胸腔重症醫師黃軒則在個人臉書舉出4種常見的「選舉症候群」症狀:
●選舉期間強迫自己刷手機,「反覆看螢幕上選舉的訊息」;
●出現類似「腦霧」狀況,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健忘;
●情緒容易起伏,包括易焦慮、易生氣、易憂鬱等負面情緒佔領個人生活情緒的大部分;
●日常行為改變,包括食慾、睡眠、肌肉緊繃、頭痛,或身體到處都痛、腸胃不適,常跑廁所等。
那麼,我們該如何轉移注意力釋放心中的壓力呢?心理師陳宣安提供幾個方法:
1、減少刺激、轉換刺激,跳開同溫層,選擇當下自己有能力且曾經想要嘗試的事情。
2、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例如運動、種花或是與朋友聚餐。
3、做什麼都好,只要不是一時衝動、不傷害自己與他人。如大吃大喝、逛街採購等,都是常見的舒壓方式。
4、尋求協助,當身心感受已明顯造成不適,甚至超過獨自負荷的範圍,應尋求身心科或是心理師的協助,不論是透過藥物或是心理的諮詢,對於緩和相關症狀都是有幫助的。
醫師強調,無論是選舉結果如何,激情過後總是要回歸正常生活,若發現自己或是家人出現了抱怨、易怒、沮喪、情緒低落,甚至是失眠、毫無動力等症狀,且延續1至2周都無法恢復,應前往醫院尋求身心科醫師諮詢或是由藥物治療,幫助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