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高中畢業前幾個月,我們夫妻帶母親出國,啟程前留給他一封信,叮囑萬一爸媽在旅遊中不幸過世,要堅強不要太悲傷,好好完成學業,追求自己美好的人生。如果爸媽同時離開,立即可用的存款及保險金共有多少,未來大學學費及生活費沒有問題,其他的不動產、投資則等到他長大再慢慢處理…。
這封類似遺囑+財產清冊的信件,清楚告知萬一我們回不來時,父母親留給他的保障及安排。
身為父母,究竟該不該讓子女清楚知道自己的資產、負債?而隨著子女成長,「資產」的功能也從養小轉為養老,可是一旦面臨兒女想出國留學、創業或購屋,父母到底幫或不幫?又該幫多少?
相信即使不是富豪,這些課題一般人也可能遇到、需要思考。有些熟齡觀點主張不讓小孩知道爸媽有多少資產,最好也別幫子女買房,當然也有人持相反意見,但我認為,這沒有標準答案。
人的一生不是繳房貸就是繳房租
兒子工作1年半,經濟獨立且有固定收入後,看著他過著「窮貴族」的生活,也存不下錢,我們便主動和他溝通買房意願,最後以「貸款」加「小部分贈與」及「親子間借貸」的方式,合力幫他購入人生的第一間「my home」。
我和先生都認為,除非父母有房、而且地點又是你屬意的地方,否則人的一生注定要跟房租或房貸打交道,而和房貸(銀行)打交道,當然遠比和房租(房東)打交道,要舒心單純許多。所以薪水若勉強足以支應房貸,就應該儘早購入一間能避風遮雨、自由處置的天地。
當時兒子在東京港區租了一間7坪小套房,租金為10萬日圓(約台幣2.3萬元),該區是富人區、也是大家熟悉的六本木所在區,雖然環境不錯、衛浴廚五臟俱全,但房間擺了書桌椅後,連轉身都極為困難。兒子笑說,別小看這間房,港區可是日本女生尋找黃金單身漢的「目標區」呢!只是隨著疫情蔓延,居家上班成為常態,就算是紅心目標區,碰到新冠也是沒轍。
眼看兒子長期沒有社交,只能在狹小空間工作、生活,身心很難放鬆,哪天得了憂鬱症也不足為奇。當時許多上班族紛紛離開東京,回到家鄉或搬到非都會區尋求更大空間,我們覺得這或許是購屋的好時機,因為疫情終會結束,屆時人們還是會回來東京住。
4階段形成共識,助兒實現買屋心願
之後親子之間經過「狀況說明→意願溝通→資訊調查→產生共識」4部曲:先搜尋價格、利率及政府優惠政策等資訊;再與兒子開誠布公,溝通他的負擔能力和我們能支援的程度;最終在預算、新舊、通勤時間、希望坪數、交通便利性等方面形成共識。
由於分隔台日兩地,我們負責上網搜尋、過濾物件,看房則由在東京的兒子前往並現場導覽分工合作。經過數月尋覓,終於在港區相鄰的品川區購得16坪2房1廳的塔樓小美宅(意指超過20層的高樓住宅,日本皆為實坪且未含陽台坪數),總價為日幣5千萬出頭(依當時匯率約台幣1350萬元),所有權人是兒子。
▲兒子趁疫情房市低潮期買下東京品川區的小宅,短短2年已增值1000萬日圓。(圖/盧亞屏提供)
兒子申請到35年房貸及0.37%的低利率,但因工作年資少僅貸得8成,不足的部分,我們就用「贈與」及「借貸」的方式補足。由於日本對於購屋資金查核嚴格,這間房子的特別贈與額只有500萬日圓(依當時匯率約台幣130萬元),所以不足部分就透過親子間的借貸籌足,現在兒子每月除了還房貸之外,也要定期還款給我們。
購屋2年後,當地現今同房型的房價都已超過日幣6千萬,不禁深深感覺當初的催促及協助,是1加1大於2的正確決定。除了超低利率及超長還款期外,還享受了日本政府「10年間房貸金額1%直接抵稅(每年最高可抵20萬日圓)」的超級優惠。相反的,若沒給他那2成資金缺口的協助,無論利率多低、政府優惠多棒,年輕人就是不可能短期間實現買屋心願。
「給」或「不給」都是愛
回顧協助兒子購屋的出發點,其實非常單純,就是「父母愛」。不忍他在狹小空間工作、生活,而這也讓我們得以蒙福,因為有了2房,2022年7月我們才能去東京和兒子小住2個月,享受天倫之樂。
但若是當時他沒有能力在社會站穩腳步,我們也絕對不會協助他購屋;或許有些父母有能力贈與更多、或直接買下一間房子給子女,但我們不贊同不勞而獲。
幫助的前提,必須是兒子願意承擔大部分責任,同時在「不溺愛」及「親子有完全共識」的原則下,協助他提升居住品質而非給予財產。
日劇《半澤直樹》中的名言除了「加倍奉還」,另有一句銀行名言是「貸與不貸都是親切」。銀行不核貸,有時也是為借款人著想;親子之間更應是如此,「給」或「不給」都是愛。
同時,我們也藉購屋再次將目前財務狀況告知獨子,如同他高中時期我們出遊前清楚寫下一樣,只是這次增加了兩老在人生最終期希望如何度過的想法。告知並不等於給予,在我們漸漸老去的過程中,隨時都會有突然的風雨,此時不提更待何時呢!
作者簡介》盧亞屏,民國50年生,大學主修數學。大學畢業後國內外工作經歷30年。55歲退休、56歲進入淡江大學日文系研究所,畢業後在母校兼課。60歲進入政治大學博士班就讀,研究日本科技發展與應用。